编者语
绘画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每一幅画、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他们的一个想法,反映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新鲜而强烈的印象。你有好好听过孩子的画吗?
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技巧,比如构图是否饱满,色彩是否丰富,线条是否流畅,而忽视幼儿的情感表达。
怎么样才能有个更好的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能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为了更充分地尊重幼儿的自主表现和表达,通过改变教师评价方法,扭转家长认识偏差,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把对幼儿的作品评价环节改成了让幼儿“说出你的故事”,用“故事白描”来丰富画面内容,从而弥补中班幼儿想象力丰富,绘画水平却还缺乏的不足。用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创作的乐趣,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绘画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每一幅画、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他们的一个想法,反映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新鲜而强烈的印象,而这些想法的实现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与促成。因此,我们要改变由老师总结点评的评价方式,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故事”,教师用“故事白描”的方法让幼儿主动参与作品的评价。
幼儿的许多奇思妙想会让你叹为观止。
如:有“一堆太阳”是因为“冬天太冷了”;
爸爸的眼睛有“乒乓球一般大”是因为“爸爸生气时眼睛瞪着我的样子好可怕”。
可见,幼儿已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会到创作中去了,而这一切,单靠老师的眼睛是不可能看出来的。幼儿真诚地诉说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对其作出肯定的回复:“太阳这么多肯定很温暖。”“爸爸好吓人啊!”……交流评述中,教师走进了幼儿的心灵深处。
幼儿的每一幅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作品有自己的见解,故事不论长短,只要能表达幼儿的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赞赏和鼓励。
许多幼儿的绘画作品乍一看看不出什么,但让幼儿一解释,就显得生动而富有内涵。
教师对幼儿的图画讲述进行“故事白描”的记录,它的纪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
①先讲后画。活动前,请幼儿说说你要画什么,怎么画,教师用纸和笔作简单的记录,事后可作整理。
②边讲边画。教师倾听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谈话内容,或者问一些真正的问题并作记录,事后作整理。
③先画后讲。幼儿有绘画作品完成,教师请幼儿把自己的图画故事讲出来,用纸、笔或者录音笔进行记录。再在空余的时间把幼儿的故事进行简单的整理。
①作品展览。幼儿完成的作品通过在集体中交流后,贴在墙上、活动室内或放在展示台上。在幼儿的绘画作品旁边,都有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的“故事白描”。看见自己的作品贴上标签并展示出来,能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艺术家,这其中的欢愉不亚于成人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时的愉悦。
②绘本制作。教师将源于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说的素材。
如:“鼎鼎牛”是我园的明星宝贝,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绘画活动“鼎鼎牛的故事”,幼儿一边绘画,一边开心地讨论、交流。“ 我的鼎鼎牛去逛超市了,买了好吃的苹果香蕉”“我画的是鼎鼎牛去海边度假……”教师把小朋友的绘画作品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制作成“鼎鼎牛的故事书”进行展览,看见别的幼儿翻阅自己制作的图画书,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创作热情。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采取“退位”方式,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幼儿绘画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让幼儿充分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这就使得看似涂鸦的一幅儿童画,超越了静态而同时拥有了形、色、声、意的效果,这样的画,幼儿不但喜欢画,也喜欢看。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故事白描”。
幼儿在绘画创作时不像成人作画那样一声不响,他们总是不断地交谈、讨论,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没有谁掌握着话语主导权,每个人既是倾听者又是自由发言者,为绘画创作营造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
要让家长了解,幼儿美术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手、眼、脑协调的操作教育。画得“像不像”“一样不一样”并不能作为评价幼儿作品好坏的依据,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关注画面中有创意的、独特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要拿幼儿的作品和老师的范例相比较,更不能要求一模一样。
积极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使家长明确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提高了他们对幼儿图画故事的重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开展活动。用“故事白描”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促进幼儿语言、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①画中有话,丰富作品栏内容。
每一次幼儿的图画故事,教师及时地张贴在幼儿的绘画作品旁,爸爸妈妈在来接幼儿的时候,都会仔细地驻足认读,这时候一张普通的绘画作品也能让家长读到画里精彩的故事。此时家长已经不再纠结于幼儿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更多地关注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
②画中有话,制作图画电子书。
通过班级博客及时把幼儿的作品上传,并配上幼儿的故事讲述,制成“图画电子书”,让家长随时观看并见证幼儿的成长历程。
当家长在工作之余打开班级幼儿的电子图画书,慢慢地品读幼儿的心声,细细地观赏幼儿的作品,家长对活动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文并茂的“图画电子书”也成了家园沟通的桥梁,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了我们的活动中。
早期教育∣一个有爱的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