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共情”解构
助力资源实践
为了教师能在课程资源实践中更好地识别、理解及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提升教师的共情意识和能力,以此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2022年2月23日下午我园邀请了共情课程专家郑海庭老师为我们带来《共情课程解构》专题研修活动。
1
共情课程解构,明晰课程框架
首先,郑老师为老师们介绍了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模型,让我们明晰了“共情陪伴”、“心理社会能力”的概念。通过共情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代表一种信号。
其次,郑老师提到情绪管理有这样四个环节: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我们若能够把握好这些环节,往往能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模型除了涵盖情绪管理,还包括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社会适应方面,每一项都包含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如: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方面。
2
共情方法实践,研讨活动案例
?
小组研讨
出谋划策
了解过程框架,郑老师以一节大班共情活动《我不怕怪物》来为现场教师视频展示,如何把“定核心、抓目标、重迁移”这些方法运用到班级共情活动的设计当中,老师们都在认真聆听,边做笔记。
在有了理论铺垫,方法指导,老师们按年段分组,根据主题设计对应的共情活动课程。
●大班情绪调节《不一样的生日蛋糕》
现场老师设计了清晰的环节框架,帮助幼儿更好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
●中班情绪表达《生气,我很生气》
中班段老师对导入进行了新颖设计,环节具体且详细,助力学会情绪表达。
●小班社会适应《新鲜食物真可口》
小班段老师结合指南,联系幼儿实际生活的需要,通过此次活动课,帮助幼儿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3
共情相遇园本,引发资源实践思考
范老师提到教师共情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教师课程资源实践的质量和幼儿学习的质量。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之间的交往,一定会伴随幼儿需求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教师能否及时关注到幼儿的需求、理解幼儿的需求、辨析幼儿的需要以及怎样用适宜的方式回应幼儿的需求,或挖掘或转化或推进,这都是本次共情研修带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本次研修,让老师们对共情陪伴课程的理念与实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虽然这是一个共情课程,但是我们不能割裂地来看“共情”,而是要将其自然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尝试着与课程资源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共情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为课程资源实践助力,提升整体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文字|敏敏老师
编辑|张老师
初审|曹老师
复审|范老师
终审|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