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后总有新叶成长
期末年初总有思绪万千
或赞师幼成长
或叹好时匆匆
或思教育得失
或展美好愿景
新蕾幼儿园“师者善思”栏目
邀您共同倾听老师们的教育心声
王婷婷
新蕾(海城园)小一班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科学对幼儿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不真切。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或掌握复杂的科学技能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学科学,以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没有价值。相反,幼儿具有科学家的品质,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用自己的感官和身体,一刻也不停地探索着世界的奥妙。
小班科学区材料是幼儿接触科学知识和科学世界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乐学、会学,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适宜的物质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
观察发现
与幼儿第一次深入开展科学活动是在《颜色变变变》,教师发现班级幼儿对颜料溶于水和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色等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所以在后期重点观察了幼儿在科学区的活动表现。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特点是不同的,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是“随机性探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虽然此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的问题多是随机的,大部分不具备真正的求知意义,但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幼儿个人的思考与想象。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满足其好奇的手段,也是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的体现,比如有幼儿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个虫子为什么不飞了?”等。
小班幼儿更关注物体现象,而不会在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幼儿喜欢摆弄物品的行为,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满足。
幼儿在认识事物和现象时,通过观察、感知能够认识到事物具体的、单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对其进行概括,如幼儿拿到苹果会说“我的大,她的小”,或者说“我的是红的,他的是绿的”,幼儿不会说“我们苹果的颜色不一样”。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体的操作情境,对幼儿的操作水平给予及时反馈。
分析调整
材料的提供影响着幼儿科学探索的结果。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感知的材料和机会,所以,教师对科学区材料进行了分析与调整。
开学初科学区材料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统计班级科学区材料的总量并将其进行分类,发现科学区共提供24组科学材料,其中生命科学类6组,物理科学类16组,地球科学类2组,大多为科学玩具类材料,自制玩具材料较少。通过观察,发现科学区材料选择情况为幼儿更换材料频率较快、注意力易分散,部分材料无人问津。
操作材料存在的三个问题:
1.材料相对匮乏,物理科学类材料远多于其他类别;科学玩具类材料多于自制玩具。
2.材料适宜性方面要多加考量。部分玩具不适合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材料操作复杂,小班幼儿难以独立完成,导致幼儿对科学区的材料渐渐失去探究兴趣。
3.部分材料的操作方法缺少引导。幼儿想玩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玩,导致这部分材料受到“冷落”。
采取措施
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的自制玩具
自制玩具是一种教学或辅助教学的用品,是教师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发展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加工、改造、组合,重新进行设计后的产物。由于自制玩具的形状、用途的不固定和玩法的不受限制,启发性较大,联想和探索余地较宽,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从改革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它会比一般的教具更具有教育的针对性,更能体现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便于其身心发展。
根据幼儿对影子的强烈兴趣,教师自制玩具找影子,幼儿可根据不同动物、水果的形状找到其相对应的影子。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干燥,生活中会产生许多静电现象,为了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了解静电,教师准备一根塑料管和纸片小鱼,通过摩擦塑料管产生静电,进而吸起小鱼。
为了响应深圳垃圾分类的号召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教师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卡片供幼儿操作。
教师制作可操作的班级区域布置图,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更直观地认识班级各区域的空间位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3-4岁幼儿适宜的关键经验中包括感知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声音,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幼儿可通过摇晃盒子感知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
幼儿通过尝试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加以混合,或将可溶于水的物品和水混在一起,观察其变化。
两个纸杯和一根绳子便是简单的“电话”,让幼儿感知声音可通过介质进行传播。
在卡纸底部用磁铁将粘了曲别针的水母吸住,可来回移动,将水母藏于水草后,增加趣味性,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体验磁铁带来的乐趣。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辅助材料
1.小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提供给幼儿更为直观的辅助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钉板连接材料,可为幼儿提供图纸,引导幼儿根据图纸提示,用皮筋连接出图案。
2.单调的磁铁很快会让幼儿失去兴趣,教师可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探索发现。
3.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路线”,让幼儿在不同的“路线”上摆放多米诺骨牌,探索骨牌间距、排列方法与骨牌倒下的现象等。
4.四层的妈妈怀孕周期拼图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稍大,小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加之拼图数量较多,幼儿很难完成,失败的次数增多,幼儿操作的积极性也会受挫,但幼儿对这份材料非常感兴趣,教师将操作难度进行分解,为幼儿提供逻辑图示,幼儿可按照图示逐层进行拼图。
对材料进行详细介绍
1.介绍新材料的材料构成及使用方法。
2.介绍辅助材料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使用率较低的材料玩法。
[以颜色变变变实验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例]
第一阶段:初次实验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是塑料水瓶的容器,与幼儿一起实验。
第二阶段:为幼儿提供水试验套件,其中的滴管、实验眼镜等专业材料更受幼儿的喜爱,也适合幼儿自己操作,幼儿的实验欲望也愈加强烈。
第三阶段:水试验套件中的颜料有限,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因为颜料水不小心洒到桌面地面而终止实验,专注力被分散,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装满三原色原料的颜料水和操作单,供幼儿实验记录。
通过系列改良措施,教师发现科学区材料使用频率提高了,幼儿的操作时间增长,专注力有所提升;进区人数较稳定,科学区每天约4-5人;科学实验类的材料更受孩子喜爱。
总结反思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有待加强,区域活动中应多观察幼儿,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
教师应充分了解并理解此阶段幼儿的探究特点,多倾听幼儿的谈话和问题,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灵活、综合地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
END
图文:王婷婷
编辑:袁智婵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宝安新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