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等理论,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为此,从生活实际出发,提供生活化的探索材料,创设生活化的环境,鼓励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发、自主地游戏,从游戏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生活化;区域活动;幼儿
随着《纲要》和《指南》内容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区域游戏是幼儿喜于参与、乐于互动于材料的一种游戏形式,能够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知和认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浅谈我对区域游戏中的点滴思考。
一、灵“活”创设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是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下产生的,并且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因而区域活动在环境创设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游戏的可能性。如何根据幼儿的需求、兴趣点将活动室的空间充分利用,合理、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探索材料、互动环境,从而获得学习和发展。那么我们的区域环境可以根据当前的主题,也可以根据当下幼儿因为兴趣而生发出来的内容进行打造和创设。如在大班主题《走进小学》中可以创设美工区、语言区、生活区、益智区等等,这个时候大班孩子面临幼小衔接时表现出比较担忧的情况,则可以重点依据其焦虑点,打造温馨的心情角,从而帮助孩子憧憬于小学的生活。
那么区域规划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幼儿着重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区域的打造和呈现。这样能够提升主题环境中对于区域环境的补充作用。因此,每个班级通过对区域环境重点布置以鲜明的特色点吸引幼儿的参与,让他们主动互动于区域中,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游戏效果。再如在《走进小学》主题活动中,我们班在美工区的布置上别出心裁地借助书包这一内容,从书包的外观、夹层设计等多方面,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形式制作书包的乐趣(纸书包、不织布书包、折纸书包等),期待拥有一个小学生的书包,这不仅让幼儿更鲜明的了解了主题内容,也能通过多种制作方式参与活动,提升趣味性。其他班在表演区着重打造小学氛围,通过扮演小学生和老师,在小学一天的情境中憧憬小学的生活。也有着重打造生活区,通过整理书包、学习用品、学系红领巾等方式感受小学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们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发展需要“灵活”地对主题环境下区域环境进行特色化地打造,从而真正达到“活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继续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探索、打造中,让游戏成为幼儿自由、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
二、“活”用区域游戏材料
焕然一新的区域环境能够吸引幼儿短暂地驻足和参与,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吸引幼儿自主游戏呢?材料的“新鲜度”和“趣味性”能够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频繁参与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的经验。
(一)递进性更新和替换游戏材料
单调、枯燥的游戏材料容易让幼儿丢失游戏的兴趣,丰富且有挑战性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参与游戏,也是发展创造力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当前游戏水平、认知情况,适时适宜地不断推进游戏材料的更新,注重低结构和成品材料的投放,从生活中就地选取游戏材料。
如在《中国娃》的主题活动中,益智区以发展幼儿在地图上认识中国的城市,并且说出其名称及特色美食为目的时,可以先投放山河之旅的地图引导幼儿按照步数玩棋,有了挑战性的同时也有了知识的掌握。接着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引导他们说出城市名称深入游戏。再如还可以提供中国地图引导幼儿用测量工具(笔帽、回形针、积木等)材料进行距离的测量,从多种方式中,感受和认知中国的城市及测量的方式。
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生活化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兴趣,他们能够创造性使用材料,“活”用于不同的区域中,如笔帽可以用来搭建,也可以用来测量,因而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应根据发展目标按层次提供,充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材料投放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性投放,让材料“动”起来
常规的区域活动,材料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因而幼儿的游戏表现也容易受局限。我们会发现有些材料在多个区角中被使用,孩子们取放不方便,归还物品容易混乱。因而在投放时充分考虑到功能性和实用性,可以作数量上的增添也可考虑材料工具区的设立。让我们的区域材料,在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动”起来,为了游戏需要还可以将区域的布局进行合并化处理等,尽可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加自由、自主,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多样指导,“活”“动”游戏
区域功能性不同,指导的策略和方法也会略有不同,但在指导者、指导策略上也有共性的地方。材料的提供是区域活动指导中隐性的指导方向,通过投放的适宜性能够调整幼儿的发展方向,支持幼儿继续游戏。
(一)材料指导,多样游戏
如:美工区中搜集的瓶瓶罐罐,让幼儿通过清洗、点画、涂抹、黏贴等方式装饰成彩瓶,在制作中获得不同技能的发展。除用于美工区装饰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装饰好的物品进行归纳、整理,增加价格标签等方式,引导幼儿开展手工义卖活动。这样,不但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能丰富游戏情境,在游戏情境中丰富数学认知,提高游戏水平。
(二)同伴互导,合作游戏
幼儿与同伴之间容易相互模仿,在相互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引发更多游戏内容的生发,因此同伴互导的方式能够带动游戏的持续进行,也能够起到鼓励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如在幼儿建构游戏中,建构水平高的孩子往往能“受到”低水平幼儿的崇拜和过多的效仿。此时建构活动会因为相互学习和模仿不断出现新的建构创意和建构作品。这也正是同伴间的合作带来的意外收获,利用同伴资源,分工合作,共同游戏也是指导策略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能够获得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师观察,推进游戏
《纲要》中提出,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最为直接、自然,那么观察幼儿则成了首要任务。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能够区分游戏情境中以何种“身份”参与。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先不急于去帮助幼儿,适时以平行介入的方式参与,发展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通过游戏情境中不断生发的“问题”,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借助游戏表现的行为和语言,丰富游戏的内容,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分享评价,提升游戏
游戏后的评价是为了与幼儿整理问题,梳理经验从而提升游戏水平。也是区域活动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游戏后针对“问题”的讨论是对下一次游戏指导的快捷方式,从问题解决的目的性中能够针对游戏内容、引发小组讨论,丰富问题解决方式,获取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在多次游戏评价中也能提升幼儿的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他们为主体,能引发创造力和善于倾听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游戏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区域环境的规划创设、材料的投放以及游戏的观察指导中,都需要我们教师灵动智慧。根据主题的特点、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水平等方面针对性地投放材料,适时适宜地介入指导,对其在游戏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支持。通过游戏情境的深入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予探索的空间和机会,最大化展现区域游戏带来的能动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应该以“生活化教育”为引领,从环境、材料中充分利用生活所带来的的教育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创造力,从而丰富游戏、优化能力,让他们快乐地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供稿: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唯锦苑幼儿园 施加银
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精神,深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水平,《好家长·幼教新天地》编辑部联合优师教研举办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