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并非缺点,而是其年龄特点,大脑易兴奋且以无意注意为主。家长可通过创造安静有序的环境、提供简单适宜的学具,并给予独立空间来培养有意注意。关键在于选择符合孩子兴趣与年龄的内容,如利用自然现象或日常游戏激发探究欲。重复行为是兴趣的体现,应顺应而非强行干预,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自然延长专注时间,逐步提升注意力品质。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并非缺点,而是其年龄特点,大脑易兴奋且以无意注意为主。家长可通过创造安静有序的环境、提供简单适宜的学具,并给予独立空间来培养有意注意。关键在于选择符合孩子兴趣与年龄的内容,如利用自然现象或日常游戏激发探究欲。重复行为是兴趣的体现,应顺应而非强行干预,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自然延长专注时间,逐步提升注意力品质。
3月13日,徐则民老师在浦南幼儿园云莲校区开展“深化幼小衔接活动”讲座,围绕如何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展开探讨。她指出当前幼小衔接需聚焦人际交往、自理能力、专注力等入学适应性问题,强调幼儿主体地位、教师目标意识及家园校合力。徐老师提出衔接教育应贯穿幼儿园全程,通过生活、运动、游戏和学习活动,结合参观小学、主题活动等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入学愿望、规则意识和学习习惯。同时,加强家长指导,引导建立合理期望,避免“抢学”,共同支持幼儿平稳过渡。
梦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宋志红特级教师工作室”为幼教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圆梦平台。三年来,学员们近距离聆听黄琼、徐则民等专家前沿讲座,深入理解“安吉游戏”等教育理念;在宋志红导师引领下,通过实地观摩、深度研讨,提升教学实践与活动设计能力。团队12名成员勤于反思、共同成长,多人荣获市、区教学奖项,多项课题与论文成果丰硕。工作室以集体力量推动个人突破,实现了专业素养的扎实积淀与教育梦想的精彩绽放。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市教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教育改革40年——我读《上海教育丛书》”征文活动。《上海教育丛书》自1994年出版以来,已累计出版近120册,系统总结了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的宝贵经验与改革成果。活动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征集原创读后感,旨在通过阅读与思考,传承和弘扬上海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征文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10日,优秀作品将获奖并结集出版。
2018年4月12日,宝山区早教指导中心举办教学展示活动,80余位教研员、园长及骨干教师参加。活动包括观摩9-12个月婴幼儿的感觉统合与区域活动,并围绕托班环境创设、观察方法、亲子早教实践等主题开展微报告。市教研员王菁强调教师应持续记录幼儿行为,开展个性化家教指导,引导家长成为照顾者、关爱者与示范者。黄琼教研员肯定活动成效,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早教课程质量,支持家长高质量陪伴0-3岁幼儿成长。
海沧区幼儿园后备干部赴上海进行为期七天的集中培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走进名园观摩、拜师学艺及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了幼儿园多元阅读、课题研究、个别化学习、体育教育及环境创设等前沿内容。学员们走进多所示范园所,汲取先进经验,并与上海名师结对,获得专业引领。培训在总结分享与歌声中圆满结束,学员们表示将把所学内化于实践,以思促行,为海沧幼教发展贡献力量。
6月5日,金山区“区域化田野课程架构实践研究”子项目“田野之声”展示活动在海丰幼儿园举行。活动由区教育局主办,海丰、吕巷、东礁幼儿园承办,150余名幼教工作者参与。现场展示了“梦回东礁里”“田野之声APP”“田野中的童话”等特色活动,融合自然声音、海派文化与语言游戏,推动幼儿在多元体验中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专家徐则民等充分肯定课程设计,强调其操作性及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了金山田野课程在地域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的成果。
首届口袋幼儿园扎小辫大赛精彩纷呈:经验丰富的大二班刘老师迅速完成希腊式盘发,赢得“扎辫王”赞誉;小五班张老师以流畅动作创作蝴蝶结发型,展现“魔发师”风采;中三班胡老师突破性别偏见,巧妙运用织带编发,透露师从区角姚老师。姚老师作为资深幼教专家,推出10节扎发课程,涵盖多样发型技巧,适合各阶段教师学习,可通过幼师口袋APP购买并永久观看。
本周幼师口袋APP上新丰富资源:父亲节主题电子素材《我爱爸爸》含13张手工礼物图,《给爸爸的书》提供7张绘画素材,助力幼儿表达父爱;端午节PPT课件传承传统文化。针对期末考评,推出“7天突击”学堂课程,系统提升集体教学技能。另推荐多本专业书籍:《幼儿园教育活动展示优秀活动案例精选》收录15个实操案例,《孩子眼前一面墙》解析环境创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并分享澳洲《儿童学习与指南》国际视野,为幼教工作提供多元参考。
2018年6月10日至13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6月12日,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作为观摩园所之一,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幼教专家及同行。活动涵盖户外与室内游戏观摩、交流分享及专家点评等环节。与会者深入体验了幼儿园丰富鲜活的游戏环境,孩子们在各类游戏区中自主探索、快乐成长。余琳园长作《玩出来的课程》主题发言,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及教师支持的重要性。专家徐则民、孔垂斌等对园所游戏文化和课程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营造了平等、充满挑战的成长空间,真正践行了“随处可游戏”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