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优秀党员微视频展播
为庆祝建党97周年,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我是幼儿园教师”主题,开展了“讲述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挖掘党员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展现基层学前教育者的感人事迹,以身边榜样激励教职工,共同为“开放教育”和幼儿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园方还将陆续推出优秀党员微视频,持续传递正能量。
为庆祝建党97周年,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我是幼儿园教师”主题,开展了“讲述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挖掘党员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展现基层学前教育者的感人事迹,以身边榜样激励教职工,共同为“开放教育”和幼儿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园方还将陆续推出优秀党员微视频,持续传递正能量。
为帮助小班新生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于8月22日召开新生家长会。会议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示教室环境、介绍班级成员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园所准备。针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教师结合案例详细分析原因及应对策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通过面对面交流和实地参观,家长感受到园方的用心准备,明确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活动为家园搭建了沟通平台,促进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助力幼儿健康成长。(160字)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迎来新入园小班宝宝,针对幼儿初入园的分离焦虑问题,推出“宝宝初入园,家园齐合作”系列板块,倡导家园协作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文章指出,家长需理解孩子内心焦虑,通过提前介绍幼儿园、培养自理能力、调整自身心态等方式缓解孩子不安。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信任老师,鼓励表达需求,并积极询问孩子在园快乐体验,强化正向情绪。强调只有家长保持坚定愉悦的态度,才能有效减少孩子的入园抵触心理,共同度过这一成长关键期。(160字)
实验幼儿园迎来十余位青春洋溢的新教师,为帮助其快速融入园所文化、提升专业素养,园方开展了系统化岗前培训。王正伟、朱泳副园长作动员讲话,强调培训价值并寄予厚望。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理论学习涵盖园史文化、职业道德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专题,通过案例观摩夯实专业基础;实践环节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导师,通过"备课-上课-评课"循环指导及一日活动跟岗,有效缓解入职焦虑。培训后召开座谈会,园领导细致点评反思报告,解答职业困惑。此次培训使新教师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教育信念,为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合格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园方期待新教师在幼教天地中实现理想,与幼儿园共同成长。
实验幼儿园迎来十余位青春洋溢的新教师,为帮助其快速融入园本文化、提升专业素养,园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王正伟、朱泳副园长作动员讲话,强调培训价值并寄予厚望。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理论学习涵盖园史文化、职业道德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专题,通过优秀课例展播夯实专业基础;实践环节为每位新教师配备骨干导师,通过"备课-授课-评课"循环指导及全程跟班实践,有效缓解入职焦虑。培训后召开座谈会,园领导细致点评反思报告,解答职业困惑。系列培训使新教师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教育信念,为成为合格幼教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园期待新教师在教育沃土上实现理想,成就自我。
如何缓解家长的“入园焦虑症”?孩子入园第一天,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超成人想象,他们处于“无意识适应性学习期”,能快速融入新环境。家长需避免过度担忧,如追问幼儿园细节或通过孩子情绪揣测老师行为,建议以轻松方式与孩子交流,并直接与老师沟通。文章列举了六种不当做法:不辞而别、难舍难分、过度补偿、间断入园、威胁恐吓和轻易退园,这些行为会加剧分离焦虑或影响孩子适应。家长应信任孩子和老师,保持平和心态,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本文针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提出10项实用建议:1.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减少陌生感;2.培养孩子交往能力;3.家长要信任老师,避免过度关注;4.不随意许诺,避免加重期待焦虑;5.保持情绪稳定,不与孩子一起哭;6.坚持每日入园;7.周末保持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8.培养自理能力,促进大脑发育;9.平等交流,了解孩子在园生活;10.理性看待孩子间冲突,正确引导。文章强调家长应以平常心对待入园过程,通过科学方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集体生活。(160字)
2018年8月29日,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召开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工作会议,全园教职工参会。会议由侯琛副园长主持,朱泳副园长从党团建设、开放教育研究、家园共育、早期教育、融合教育及后勤管理六方面总结上学期工作,分析成绩与不足。王正伟副园长围绕党建特色、教育实践、家园合作、早教课程、特教研究及后勤提升提出新要求,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王园长号召教职工认真学习计划,落实行动,各部门协同推进园务目标,团结奋进。会议为新学期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160字)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多发于学龄前期,表现为反抗、失望和超脱三个阶段。其产生原因包括环境变化(如生活规律改变、陌生人际关系、新活动室环境及自理能力要求)、家庭教养方式(过度溺爱会延长适应期)以及孩子自身性格(外向型更易适应)。长期焦虑可能导致孩子抵抗力下降,引发生理不适。应对措施包括:提前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培养自理能力、熟悉幼儿园环境、分享幼儿园趣事以及携带安抚玩具。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其更快适应集体生活。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多发于学龄前期,表现为反抗、失望和超脱三个阶段。其产生原因包括环境变化(如生活规律改变、陌生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家庭教养方式(过度溺爱会延长适应期)以及孩子自身性格和经验(外向或有分离经验的孩子适应更快)。长期焦虑可能导致孩子抵抗力下降,甚至出现生理症状。应对方法包括:提前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培养自理能力、熟悉幼儿园环境、分享幼儿园趣事以及携带心爱玩具转移依恋情感。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其更快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