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心得第八期(十)读徐则民主编的《做温暖的陪伴者》
《做温暖的陪伴者》一书引领教育者与父母从“教导者”转变为“温暖的陪伴者”,强调“发现儿童”是有效陪伴的前提。书中通过丰富案例,倡导成人放下成见,以尊重和好奇观察孩子,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需求。真正的陪伴体现为“退后”给予探索空间、“等待”尊重个体节奏、“鼓掌”欣赏努力过程。本书拓宽了教育场景的认知,揭示生活点滴皆可成为教育契机,并指出陪伴是成人与孩子的双向滋养,最终在温暖关系中共同成长。

《做温暖的陪伴者》一书引领教育者与父母从“教导者”转变为“温暖的陪伴者”,强调“发现儿童”是有效陪伴的前提。书中通过丰富案例,倡导成人放下成见,以尊重和好奇观察孩子,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需求。真正的陪伴体现为“退后”给予探索空间、“等待”尊重个体节奏、“鼓掌”欣赏努力过程。本书拓宽了教育场景的认知,揭示生活点滴皆可成为教育契机,并指出陪伴是成人与孩子的双向滋养,最终在温暖关系中共同成长。

为助力教师突破科研瓶颈,武汉丹桂青桐教育研究院与《基础教育导刊》联合举办“科研赋能·创新育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讨会。会议聚焦选题难、写作弱、发表慢等痛点,邀请郭元祥、吕允英等知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论文问诊等形式,系统提升教师科研与写作能力。内容涵盖选题策略、论文实战、投稿指南及成果转化,并提供投稿直通车、知网收录等特色服务。旨在搭建“教师-专家-期刊”交流平台,推动基础教育科研创新与实践发展。

高敬教授指出,当前学前教育实践中“儿童立场”虽被广泛倡导,但在落实中存在偏误。文章追溯了儿童立场的确立源于儿童观演变、国际儿童权利法案及“儿童视角”研究的影响。然而实践中出现教师倾听不足、课程偏离目标、教师引导边缘化等问题。对此,作者主张坚守“平衡主义的儿童立场”,既尊重儿童特性与权利,又强调教师适时引导,避免极端儿童中心主义。这一立场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标。

教学成果奖是基础教育领域由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业务奖励,旨在表彰反映教育规律、体现创新性与实用性、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的优秀方案。评审标准强调方向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规范性,成果须坚持立德树人,具有理论或实践突破,并经过至少两年实践检验。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成果报告、附件及视频,需突出成果的问题导向、创新点与应用效果。该奖项每四年评审一次,通过严格的网络与会议评审产生,是衡量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学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科学保教质量观,关注过程评价与儿童立场。多位专家指出,《评估指南》促进从重硬件到重软件、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强化品德启蒙、师幼互动及保教结合,倡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课程领导力,推动家园协同,为上海学前教育确立教育评价新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奠定基础。

汪劲秋指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形式的关键,强调“为理解而教”需系统把握教学内容、幼儿特点及教学策略。实践中,应精准定位幼儿语言核心经验,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设定适宜教学目标。教学需结合游戏、互动与体验,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成长。

2015年,我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允许优秀中小学教师参评正高级职称,实现与各行业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地位相当。上海自2016年起实施常态化评审,2020年至2023年分别评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92名、164名、200名、198名,持续推动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此举拓宽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了教师职业吸引力,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日,普陀区“发现与支持儿童有意义的学习”专题研讨活动在上河湾幼儿园举行。活动聚焦“幼儿发展优先”理念,通过游戏观察、微报告、案例分享及思辨研讨等形式,探讨如何将日常活动转化为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契机。专家与教师围绕儿童权利、教育契机捕捉、教师支持策略等展开深度交流,强调尊重幼儿兴趣,赋予其信任与自主探索空间,推动“有意义的学习”在一日生活中落地生根,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

游戏后集体分享活动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常面临话题选择、幼儿参与度等挑战。文章强调教师应立足儿童立场,放弃预设剧本,接纳不确定性,在观察中识别幼儿真实需求,鼓励他们自主表达。通过案例说明,教师需修炼共情能力,善用视频等工具还原现场,引导幼儿在真实问题中深度思考。同时,推广“画语解读”方式,让每位幼儿通过绘画记录游戏故事,弥补集体分享中表达机会不均的不足,促进教师倾听反思,提升活动质量。

游戏后集体分享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实践中常面临话题选择、幼儿参与度低等挑战。文章强调教师应立足儿童立场,放弃预设剧本,接纳不确定性,在观察中识别幼儿真实兴趣与发展契机。通过案例指出,教师需在“破坏”与“跑题”中探寻幼儿行为逻辑,借助视频还原现场,引发共情讨论。同时,推行“画语解读”方式,让每位幼儿通过绘画表达游戏经历,弥补集体分享中表达机会不均的问题,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幼儿个体差异与内心世界,实现更有温度的互动与教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