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举行了幼儿教育技能比赛故事讲述初赛活动
2025年4月15日,教师教育学院在利奥楼D409举办幼儿教育技能比赛故事讲述初赛。杜巧、邹敏等五位专业教师担任评委,现场气氛热烈。参赛选手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精彩演绎了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力,还增强了自信心,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评委老师细致点评,给予指导与鼓励,促进师生交流。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160字)
2025年4月15日,教师教育学院在利奥楼D409举办幼儿教育技能比赛故事讲述初赛。杜巧、邹敏等五位专业教师担任评委,现场气氛热烈。参赛选手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精彩演绎了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力,还增强了自信心,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评委老师细致点评,给予指导与鼓励,促进师生交流。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160字)
这是一份来自广西百色乡村教育的深情呼唤!传梦公益“资教工程”现面向社会招募8名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教师,服务凌云县、田阳区三所乡村学校。项目为入选者提供3400元/月基础保障(含教学津贴与生活补贴)、专业培训体系、与公办教师同等的评优机会,并配套保险住宿等后勤支持。招募要求专科以上相关专业学历,热爱乡村教育,能适应长期驻村教学。通过面试试讲后,教师将于2020年10月上岗,用专业特长点亮乡村孩子的七彩课堂。自2014年启动以来,项目已为云贵地区41所学校输送220名教师,惠及2.1万余名学生。报名截止10月14日,期待有志青年加入这场“用教育反哺家乡”的公益行动!(160字)
**** 在写作教学中,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往往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一位二年级学生在自由书写中尽情表达悲伤、愤怒等情绪,尽管起初“跑题”,但教师选择保护她的写作兴趣,鼓励她大胆书写。父母起初担忧孩子总写“负面情绪”,但经过沟通,理解了文字是她自我表达的出口。随着时间推移,她的文章逐渐变化,开始将情绪与主题融合,并观察他人,文字如春芽般蓬勃生长。教育者相信自然养育的力量,不急于求成,见证孩子从情绪宣泄到多元表达的蜕变。 (160字)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强调,倾听教师故事是尊师重教的重要形式。疫情期间,首都教师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为传播育人故事,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举办第二届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活动,23位教师以"家校社携手育英才"为主题,分享疫情中的动人教育实践。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张晶老师通过"云端小书窝"案例,展现了教育如何通过倾听尊重、相信等待、支持肯定,帮助幼儿在居家期间实现自我成长——孩子们自主设计家庭阅读角,在解决问题中看见自身需求、智慧与价值。这一实践印证了"教育是让人成为自己"的理念,彰显了特殊时期教育的温暖力量。(160字)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通过作者塞丽娜·帕里泽处理学生偷窃事件的真实案例,展现了创造性课堂管理的智慧。文章以执教初期贵重物品被盗的挫败感为对照,重点描述了七年后应对情人节巧克力失窃的巧妙策略:通过布置"犯罪现场"、引导学生书写感受等戏剧化方式,既维护了教师权威,又让犯错学生在集体反思中自我觉醒。作者强调,制止小错是预防大恶的关键,而信任与创意比惩戒更有效——她的教室最终实现了"无须上锁"的信任生态。本文揭示了教育管理的艺术性:用幽默化解冲突,用仪式感重建规则,最终将危机转化为师生关系的强化契机。(160字)

小钰因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开始上班,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表现为抗拒上幼儿园、依赖老师陪伴。教师与家长沟通后,发现小钰因父母突然离开而缺乏安全感。幼儿园采取积极策略,如夸张表扬引导同伴互动,家长则通过视频通话、寄礼物、亲子共读等方式增强孩子安全感。经过近一个月的家园合作,小钰逐渐适应,但早晨分离时仍哭闹。教师建议母亲适度"狠心"放手,最终小钰在同伴带领下恢复正常。文章强调幼儿心理健康易被忽视,需及时干预,避免长期负面影响。
王红艳老师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成长与感悟。童年时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现实。初入职场时,她曾因工作的平凡与辛劳感到迷茫,但孩子们纯真的问候让她重拾职业自豪感。文中特别提到她对内向女孩萱萱的耐心引导,用爱与鼓励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她深刻体会到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是"严与爱的结合",需要责任与奉献。通过"假如我是孩子"的换位思考,她学会用更多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王红艳老师用真挚的文字表达了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使命感,展现了平凡岗位上的闪光人生。
本文通过十个经典故事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子欲养而亲不待"警示及时行孝的迫切;陈蕃"一屋不扫"揭示成大事需从小事积累;母熊护子展现生命最原始的母爱;舜以德报怨终成明君彰显孝道力量;老汉粘蝉阐明专注方能臻于至境;董遇"三余"读书印证勤学善用光阴;郯子鹿乳奉亲、黄香温席演绎孝行无分贵贱;孟母断机示教凸显家庭教育的关键;陆绩怀橘显幼童纯孝。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的精神谱系,至今仍为现代人提供处世立身的道德镜鉴。(160字)
《教育孩子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精选了31-40则蕴含中华传统智慧的经典故事。西汉路温舒“编蒲抄书”展现逆境勤学的可贵;柳公权“心正则笔正”道出书法与做人的真谛;王羲之“墨池”苦练揭示谦虚精进的重要;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彰显气节操守;楚庄王“绝缨宴”体现宽容待人的胸襟;朱冲“送牛”诠释以德报怨的仁者风范;周处“除三害”演绎改过自新的勇气;苏东坡“学无止境”警示谦逊求知;管鲍之交则谱写了知人善任的千古佳话。这些故事通过生动事例传递“勤学、正心、谦逊、气节、宽容、仁德、改过、求知、知人”等传统美德,既适合亲子共读,更能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培养健全人格。
《教育孩子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精选了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宋璟拒奉承、梓庆忘我制器、张廷玉让墙成巷、匡衡凿壁偷光等10则智慧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古人在逆境中坚守志向(如司马迁忍辱修史)、在名利前保持清醒(如宋璟明辨品行)、以德化怨(如六尺巷的谦让)等高尚品格。其中,鳝鱼护子、母鹿断肠等动物故事,生动诠释了无私的母爱;甘罗智辩拜相、子罕以“不贪为宝”等典故,则传递了处世智慧。每则故事均附“智慧小语”,引导孩子学习坚韧、正直、谦逊等传统美德,从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