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34页

项目式学习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教师常面临问题线索难寻、提问方式不当、探究难以深入等挑战。以“我眼中的西游记”项目为例,管理者通过引导教师回顾师幼互动记录,发现封闭式提问限制了幼儿思维,进而推动教师转变提问方式,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同时,协助教师梳理问题线索,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推动项目持续深入。此外,强调形成性评价,关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与问题解决过程,支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在合作与反思中实现深度学习。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第三幼儿园《壕沟多面手》案例在“上海教研在线”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吸引了3.5万名幼儿园教师参与,累计讨论达9.2万条。这体现了上海网络教研的创新升级:通过虚拟教研体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广泛覆盖;以“3+16+教研素材提供园所”模式形成组织合力,激发教师参与热情;采用轻量化、碎片化的活动设计,以短视频为切入点,降低参与门槛,提升教研实效。网络教研以高效的组织机制和技术支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孩子们在“踩影子”游戏中萌发探究兴趣,尝试用排队、奔跑、躲藏等方法让影子消失,发现影子在阴凉处会“隐身”。教师捕捉教育契机,引导他们持续探索:他们验证了“围圈藏影”的设想,观察到影子随时间变化而改变高矮和方向,并坚持每日记录同一时间的影子位置。整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合作验证和回顾讨论,像小科学家一样建构对影子的认知。教师则积极呼应、放慢脚步,支持他们在行动与思考中积累经验,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本文以宁河三幼王广娥名师工作室的安吉游戏实践为例,展现了幼儿在自主角色游戏中的成长。文章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如娃娃家分工、烧烤材料探索及户外角色区创设,说明教师通过放手观察、适时支持,激发幼儿主动解决问题与合作交往的能力。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拓展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体现了“计划—工作—回顾”模式的有效性。安吉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快乐中发展社会性与认知能力。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与价值,指出课程故事是教师基于真实课程事件,通过叙述表达主题与反思的故事形式,需具备真实性、故事性和反思性。文章分析了当前课程故事实践中存在的主题模糊、内容浅表、反思空泛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选择有意义、有情节的课程事件,突出主题核心;运用多样化叙述方式,增强故事生动性;推动反思从技术层面走向情境与辩证层面,以深化教育意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解决幼儿园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动力不足、参与面窄、教学科研脱节等难题,学前智库特邀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陆莹老师分享课题研究经验。她结合自身实践,系统讲解课题申报、实施与成果转化的方法,旨在帮助园所教师突破研究瓶颈,提升科研能力,推动教育实践与科研有效融合。本文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实用指导,助力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暑假是教师充电的好时机,本文精选八本幼教领域优质书籍,涵盖理论与实践,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推荐书目包括陈鹤琴的《怎样做幼稚园老师》、肖燕萍的《真爱教研》、朱家雄的《俗话幼儿园课程》等,内容涉及课程设计、幼儿观察、游戏教学、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著作融合名师经验与前沿理念,为幼儿教师提供实用指导,帮助在新学期更从容地开展教育工作,值得深入阅读参考。

幼儿园课题研究应立足实践,从教育真问题出发,聚焦幼儿学习发展、教学策略优化及教师专业成长。选题不必盲目求大,关键在于研究深度与实效,微型课题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贵在精准适用,而非数量堆砌,行动研究是核心路径。成果展现除论文外,还可采用案例集、影像资料等多元形式。课题管理需避免重申报轻过程,应教研结合、制度保障,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

本文阐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核心理念,强调树立正确健康观念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良好状态,具体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及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方面内容。文章指出,幼儿健康与其他领域发展密切相关,需通过整体性教育实现协调成长。同时,针对体态、情绪、适应能力、身体素质、手部动作、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能力及安全防护等具体目标,提出教育建议,强调家园共育与实践指导,以落实幼儿健康发展的科学路径。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革新路径。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文章重点分析了两种实践模式:生成课程与项目活动课程。生成课程源于儿童兴趣与环境互动,具有弹性与动态性;项目活动则主张师生共建,通过小组合作与深度探究促进发展。二者均体现了尊重儿童主体性、鼓励探索创造的核心思想,为幼儿教育课程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综合能力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