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就是好奇、好问,他们经常问各种问题,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感兴趣,幼儿对科学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设置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科学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当我们在设置区域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幼儿、研究领域核心。《指南》中指出了3-4岁年龄段的孩子在科学领域方面可能、期望达到的目标,也指出了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就启发我们在设置科学区时要结合、关注孩子的年龄段,把握好科学游戏的难度以及深度,注重科学游戏的操作性、探索性。
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材料投放盲目性:没有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2.材料投放无序性:材料与学习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与必要的序列。材料更换无序,往往要检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则就是天天老面孔,孩子觉得越来越没兴趣。
3.材料投放无情趣:材料游戏趣味性差,幼儿机械化操作,无法获得愉快的体验。
这些都大大削弱了科学区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应有价值。如何使材料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成为不说话的老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投放科学区材料,投放怎样的操作材料才适宜,显得尤为重要。
本学期,我们继续聚焦科探区材料,支架教师专业成长。围绕科探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旨在整合主题与幼儿科学启蒙内容,积极创设能让幼儿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适宜、操作性强、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材料投放中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与主题内容的紧密性。
在主题活动下开展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对主题经验的拓展和延伸。幼儿在相关经验的支持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在生成主题活动《“榴”连忘返》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水果、工具,鼓励幼儿尝试自制水果颜料,孩子们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中,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科学启蒙教育。
2.注重材料投放的操作性。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激发幼儿兴趣、获得操作经验。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去学习,获得相关经验。例如“有趣的磁铁”,往往是教师准备一些小磁铁、铁架子、回形针等,但一味摆放出这些材料,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幼儿不知道操作后的变化,那孩子们就不会有兴趣去探索。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固定磁铁制作钓鱼竿,将铁制品制作成各种海洋生物,引起幼儿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活动前的语言激发引导,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对游戏中有趣的变化、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3.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
材料多变,能促进幼儿从变中去探索。例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让滚动的小球站稳。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于是教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除了提供的纸、盒、积木、扭扭棒之外,还提供了橡皮泥、双面胶、尺子等。因为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让小球站稳的方法,幼儿们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多样性的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注重材料投放的开放性。
幼儿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资源库”,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沉与浮”的操作材料中,其中需要多种重的或轻的物品,我们引导幼儿去“资源库”中找一找,选择合适的材料,发现其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允许幼儿自选材料实验,也就是允许幼儿尝试失败。正是因为是幼儿自已选择的物品,发现物品在水中的不同变化,这样的实验现象让会幼儿记忆深刻。
5.巧用科学记录表
巧妙利用科学记录表,在科学区投放有关探索、操作内容的科学记录表。科学记录表的格式尽量不要按照教师的想法设计的太“死”,教师不要过度的高控,尽量给孩子发挥的空间,而且小班孩子也不一定能看懂和理解教师设计的科学记录表,所以,科学记录表只需要有个大的框架,里面的内容让孩子自己记录,用他们自己喜欢的、看得懂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的科学记录表才是真正的幼儿自己的科学记录表,才是真正给孩子自己看的、讨论的、交流的、学习的科学记录表,科学记录表的巧妙使用不仅能够有助于孩子后续的学习,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探究欲望和操作兴趣。
教师指导过程中遵循原则
1.观察了解。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与主体相适宜游戏材料是否合适?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是否获得发展?主题经验有了哪些丰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幼儿是否有兴趣?……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
2.开放式指导。
针对科学区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
3.积极评价
小班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区域评价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悬念的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做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会转的小花”游戏材料中,幼儿在边玩的过程中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操作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是怎么让小花转起来的,有什么好的方法要向大家介绍吗?”“你是怎么让小花转的快一些呢?”再说说“是怎么发现小花转的不一样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游戏经验,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幼儿主动去尝试。最后以“下次你会怎么玩”等提问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材料投放研究取得的结果
我们小班组结合幼儿的关键经验、材料结构、实施过程和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活动。第一阶段结合幼儿兴趣和问题设计并开展了“种子分类”、“颜色变变变”、“泡泡”、“瓶子”、“沉浮”等一系列小班科学活动,并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应的操作材料供孩子操作。第二阶段,跟随孩子们的兴趣,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设计了“火龙果取籽”、“制作水果颜料”、“自制泡泡器”等科学小实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第三阶段,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提出问题,再次发现幼儿兴趣点,设计了“生活中的静电”、“天平”、“彩色泡泡龙”等游戏。取得了以下研究的效果:
1.主题活动下科学区材料投放完善了幼儿认知体系。
在主题活动下设计投放科学区材料,能激发幼儿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科学品质的材料日标。我们在设计材料时站在幼儿的角度,深人了解孩子的需要,先动手玩玩、试试,找出主题、中心,确定关键经验。这样认真地分析主题内容,并有序、深入拓展内容,才能使科学区材料更加具有层次性,科学区材料投放的过程让老师全面熟悉主题的内容,使主题开展的线索更加清晰、适宜。孩子们在有趣、有序的材料激励下,更加愿意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凸显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
2.提升教师在科学区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指导能力。
在幼儿的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从前期的准备、过程中的观察、到后期的反思,都全身心地投人。特别是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及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教师们边实践边总结,为激发幼儿游戏兴趣、获得游戏方法、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努力尝试,并不断总结经验。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幼儿的游戏操作水平、对科学区参与积极性、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3.教师在科学区材料的设计和投放能力的不断完善。
通过上学期和本学期一学年科学区的实践,我们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观察指导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每一个材料从初步设想到生成,形成较完整的材料,都要经过教师反复的商议、讨论、修改,然后使材料逐步趋于完善。在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商讨、悉心研究下,一个个科学区材料就这样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有的材料设计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教师在不断地观察、反思、调整、揣摩、思索中创新,教师们的观察指导能力、教科研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现在老师们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明显减少了盲目性、无趣性。同时也激发了老师在创设其他区域材料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做到:合理、有序、有层次。
4.教师在科学区问题墙的设计上体现过程性的原则
“问题墙”从“问题出发”,是幼儿在主题活动前或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者困难及经验交流,通过互动、图文等多样形式呈现在墙面上,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小班的孩子还不是很会提出问题,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去观察,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们每位老师结合班级生成主题,平时注重观察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交流,记录幼儿的问题,设计了符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的问题墙。如:思维导图、故事集等形式,在教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每种问题墙的展示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加以结合。问题墙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关注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为孩子的学习挑战提供适宜的支架,助推幼儿深层次的学习,也帮助我们教师提升课程意识,助推课程的实施。
小班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设计面偏窄。
在探索主题活动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对材料设计面还可再拓宽一些。投放的材料与主题相适应的、粗浅的、便于操作的科学区材料还可丰富些,更能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主题之间存在差异。
有的主题内容可以拓展出较多一些的科学区材料,而有的主题相关内容会少一些,使得主题出现一些不平衡,是否可以用非主体相关材料进行补充,我们将进一步探索。
3.对科学品质的培养较少。
要多的关注幼儿在科学区操作的过程中,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培养。科学区材料可以为幼儿营造丰富的环境,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发现的兴趣。但幼儿在活动中不能仅仅是完成简单的操作过程,而应该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的科学品质为目标。
活动总结
儿童天性好奇,从一出生开始,他们就不断地形成各种假说并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点,巧设班级科学区,帮助所有儿童在自由、宽松、快乐的环境中进行探索,获得学前科学知识与技能。
【“聚焦科探区材料 支架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