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幼儿园课程创生是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学前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其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的过程。
当幼儿园的发展积淀到一定阶段时,过程中累积起来的诸多成果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囊括所有 “过去”,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01
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生的挑战
(一) 课程意识薄弱,不知从何入手
(二) 过去成果繁多,不知如何取舍
能够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的东西实在太多,曾经做过的课题或研究成果老师们都不忍舍弃;
不同教师参与过不同的研究活动,不同教师拥有不同的领域特长,导致教师在进行成果取舍方面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三) 理论基础缺乏,不知如何解读
如我园在初涉园本课程创生时,教师将园本课程理解为“特色课程”,认为幼儿园实施园本课程实际上是为了凸显园所的特色。
当园本“阅·历”活动课程雏形初现时,老师们又仅仅简单从字面上理解“阅历”二字,认为创生的新课程仅仅是幼儿园以往阅读教育的延续,是学科加强版课程。
02
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生的价值
1.转变教师课程观
2.让儿童回归课程主体
3.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4.增强幼儿园课程运作的适切性
03
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生的应对
(一) 塑造愿景,凝聚课程创生团队力量
1.我是幼儿园代言人——共话园所文化内涵
2.汇聚心流——畅想园所课程发展
3.群策群力——共谋园所课程开发
例如,我园在此过程中确立了“问津求真、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园宗旨,提出了“阅生活,历成长”的办园理念,明确了培养“乐活、悦言、美行、创想、慧玩”的五星儿童,造就“仁爱、专业、进取、优雅、幸福”的五心教师团队的培养目标,致力于打造有情怀的环境、有梦想的团队、有温度的评价和有生命的课程。
(二) 寻根溯源,厘清幼儿园核心价值追求
阶段一:教材即课程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
该阶段完全依托教材,教师团队围绕集体课堂教学进行研讨、交流。
该阶段也形成了幼儿园良好的研讨氛围,然而教材与真实的儿童生活并不完全相同,使教育与幼儿真正兴趣产生距离,也忽略了幼儿一日生活中众多环节的价值。
阶段二:特色活动即课程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许多幼儿园开始寻找自身的突破点。在这一阶段,幼儿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明晰本园的发展特色。
如我园在此阶段开展语言领域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特色活动以及音乐特色活动的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为:
课程来源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课程中的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阶段三:特色课题即课程阶段(2015年以前)
在这一阶段,许多幼儿园成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的试点园,在国家级专家的直接对话和指导下,一线教师也将教育的视角移回到基本元素,关注学习中的儿童。
如我园在十一五课题“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十二五课题“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中,明确了师幼互动应给予儿童更宽广的空间,让儿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课程内容的生成者,教师引导儿童在问题中学习探究,在探究中建构起属于儿童自己的精彩观念。
1.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
2.如何看待课程中的是有关系?
3.如何定位园本课程的价值追寻?
对儿童学习的认知一直没变——
学习是儿童自主积极建构主体经验的过程, 是儿童积极寻求协商对话与互动的过程。
对师幼关系的认知一直没变——
基于优师教研,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解读与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对课程价值追寻的认知一直没变——
基于问题意识,创设丰富的主题环境,促进儿童的探索思考和多元的表达表现,获得有益的经验。
(三) 拓展外延,寻找适宜的课程理论支撑
如我园的“阅·历”活动课程与“生活教育”理论、“经验哲学教育观”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精神不谋而合。
我园以生活教育、经验哲学和建构主义的理念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支撑园本课程的建构,确保“阅·历”活动课程的科学性和优质性。
基于此,我园提出了“阅”生活、“历”成长的课程理念。坚持回归生活的原则,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课程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让他们能积极投入,专注参与。
坚持回归儿童的原则:
倡导儿童是学习主体,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兴趣与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
坚持回归活动的原则:
倡导有趣的学习,课程应更聚焦在幼儿多感官、多样化、生动活泼的活动上来,把活动过程还给孩子,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
坚持回归经验的原则:
倡导有效的学习,既充分尊重儿童的已有经验,又强调通过问题和挑战,为儿童提供自主建构经验的机会,获得新的经验,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
(四) 开拓创新,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
1.SWOT分析,找准园本课程核心发展力
优势:
1.浓厚的研究氛围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2.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在解读和支持儿童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优质的家长资源
他们在文化水平、综合素养、育儿观念和家园配合意识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
4.丰富的社区环境
幼儿园周边社区蕴含有文化、科技、人文、经典和民风民俗等丰富的课程资源。
劣势:
1.课程发展的局限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一方面对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如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多种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认识不够,对新型课程资源的鉴别挖掘不够;
另一方面对有些传统的课程资源也没有科学地利用,使课程资源在开发主体、实施的空间、关注的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
3.教师课程评价存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单一的问题
2.明确定位,提升幼儿园整体课程价值
如我园对园本“阅·历”活动课程的定义为:
“阅·历”活动课程是指在“建构主义”理念引领下,基于3-6岁儿童成长的兴趣和需要,在师生共构的活动中,儿童主动阅读、经历,建构经验,获得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
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类型来看:
有对普适性课程实施园本化,通过增删和改造形成的园本化课程;
也有根据幼儿园独特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园本化课程;
还有二者有机整合,相互融合形成的园本化课程。
从幼儿园园本化课程的发展阶段来看:
例如,经过一次次观点的碰撞,我园明确了“阅·历”活动课程的现实定位,以现阶段的成果来看,是自主开发的园本化课程,属于局部创生向创生为主发展的阶段,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与普适性课程的园本化相整合,有效地共同服务于幼儿园课程,提升幼儿园整体课程价值。
(五) 多级联动,保障园本课程落地实践
1.完善园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园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一是园长与保教组组成的开发领导小组;
二是由专家顾问团组成的指导小组;
三是由年级组长与骨干教师牵头的预设研究小组;
四是班级组成的实践创新小组。
一个“确定”:
确定以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作为“阅·历”课程的内容切入点;
两个“优先”:
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优先、幼儿感兴趣的优先;
三种“关系”:
价值导向与自主建构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个体建构与共同建构的关系。
2.建立网格化研培机制,提升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如我园申报了市级课题“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的幼儿园‘阅·历’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同时申报了多项区级课题和小专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和研究意识,支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3.落实班本化实践,保障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
如我园“阅·历”活动课程的实践中推行“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订——教后反思——定稿”的备课模式。
过程中坚持“五落实”:
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活动程序,落实活动记录,确保将开发的课程成果运用到班级的教育活动中,大家集体商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
【1】《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2】幼小衔接,需要关注的九大问题!
【3】15个任务清单,让幼儿轻松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4】【再议】如何理性应对幼小衔接?
【5】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
【6】华东师大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8】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10】“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你的回答很重要!(建议转给家长)
【11】小猪佩奇,道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点!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