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新时期引领和指导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要求,将学习品质定位为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现阶段,学前教育实践者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常常在贯彻落实《指南》的过程中对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具体方法感到困惑。
培养幼儿的积极学习品质,有没有一些操作性的策略或方法可资借鉴?
下面分享《主动热情的学习者》一书中的一些策略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01
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
教师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是幼儿积极学习品质养成的前提条件,可以为逐步养成幼儿的积极学习品质奠定场域、氛围、情感、过程等多元化的有益有效基础。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密的师幼互动是幼儿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来源——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师幼互动过程中才能逐步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的具体操作性策略如下。
1 以适宜的角色和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之中
幼儿园教师应认识到亲近幼儿、热爱幼儿是教师不可推卸的“天职”,要“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由此,教师应了解每位幼儿及其家庭的信息,给予幼儿适宜的温暖和关怀,帮助幼儿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之中,并以适宜的角色和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与每个幼儿建立自然状态下的密切情感联系。这有助于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学习动机、主动性等积极学习品质的发展。
举例来说,每天当教师的目光与儿童的目光触碰到一起时,要微笑着注视他;
在倾听儿童讲话时,教师要将整个身体朝向他;
经常问儿童一些对他来说重要的事情,如“你和你爸爸周末一起去哪儿玩了啊”。
当教师结束了与儿童的谈话时,不要急着马上走开,稍微停留一会儿,继续看一下,然后再转向别的活动——教师这样做可以向这个孩子传达出他和这次对话对老师来说是重要的。
2 将班级建设成有着“共同愿景”的关爱共同体
在与每个幼儿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集体活动或班级聚会中寻找契机,积极建立有共同愿景的关爱共同体,使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有强烈的认同意识。
教师可以进行富有爱心和关心的引导,鼓励个人分享和同伴交流,通过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让全体幼儿在关爱共同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比如,教师了解每个儿童的兴趣和天赋,会帮助儿童在集体中获得认可:“艾尔莎是我们当中的系鞋带专家。如果你们有困难,可以请她帮忙!”“雷奥可能知道如何玩那个游戏——我记得他今天早上玩过。”
引导儿童如何在集体中听取他人意见、在讨论中做贡献:别人讲话时要看着他,发言学会等待,等等。
制订一些共同的规则,反映“大家在班级里做事情的方法”,如,每周五一个特别的故事时间、儿童离开时要握手等等。而且,这种关爱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养成幼儿专注做事、坚持完成任务、积极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品质,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帮助儿童关注、描述别人做的好事,为儿童示范尊重性的语言,以鼓励他们彼此之间使用这些语言,如“谢谢你帮助玉玉收拾她的积木块。这样她收拾起来更容易了,也方便我们大家准备去户外活动”。
教师是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人物,没有教师的主导,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就会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幼儿渴望与教师建立亲密关系,但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积累一些适用于本班儿童的行为策略。这些行为策略有助于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等积极学习品质的养成。
02
创设适宜学习品质养成的环境
幼儿的一日生活隐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于需要养成而非“教成”的学习品质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提供具体的示范引领来加大对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力度,强调学习品质的养成教育,而不是专门设计一系列教育活动去训练幼儿的主动性、坚持性或专注性等学习品质。
1 创设适宜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教师可通过设置具有引导性且促进幼儿专心活动的空间环境、建立有秩序的活动规则和常规、开展幼儿主动参与的游戏活动等,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这种互动性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要突出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对环境的操作、探索、控制力等,要鼓励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主动学习。优质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会有深远的影响力,教师要会用适宜的环境助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例如,有儿童受到花园里蝴蝶的启发而促使班级开展了蝴蝶主题活动,主题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将儿童鲜艳的绘画、模型、其他艺术作品等陈列出来,使得儿童和家人都可以对儿童的作品进行欣赏、思考和回忆。
2 提供具体的示范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幼儿提供一些具体的示范,会有助于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养成。教师表现出自己的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等积极学习品质,帮助幼儿明确学习目标,给予幼儿模仿学习的机会,给幼儿提供尝试探索有价值和有挑战性的活动的机会,这些会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例如,爱丽丝老师对送到教室中的毛毛虫非常着迷地观察着,其他小朋友看到了她的好奇,也感受到她在等待毛毛虫爬盒子边时的耐心和坚持。因为爱丽丝的这种示范作用,儿童很可能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3 引导家庭重视学习品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家园沟通等都会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显示,家庭对于学龄期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的、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塑造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激活儿童的创造动机和热情,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引导家庭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并积极参与进来是幼儿学习品质养成的有力保障。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有计划地调动家庭力量进行支援:
-
第一步,家园之间建立和维持互相尊重、相互关心和彼此鼓舞的良好关系。在家长送孩子来园时,教师应做到迎接每个家长和孩子的到来;还应了解儿童家庭成员的兴趣或特征,快速地记住儿童家庭中重要成员的名字。
-
第二步,在平等亲密的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主动与家长交流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学习品质的表现。如果教师表现出喜爱并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很快就会和老师熟悉起来。
-
第三步,教师与家长分享一些能促进幼儿积极学习品质提升的实用性策略,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建立温暖、安全、激励的亲子关系,与家长一起探讨儿童行为表现或作品中展现出的学习兴趣、坚持性和主动性等。比如,引导家长通过语言传递给幼儿一些对学习品质的肯定和鼓励信息,如,“我看到你在努力地为妹妹做生日贺卡,你已经坚持很长时间了”。
03
选用指向学习品质培养的课程
应该选用指向积极学习品质培养的课程或课程模式,这是培养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基本保证。课程目标指向学习品质培养的课程会有助于教师选择培养学习品质的课程方法和课程内容。
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 从成熟的课程模式中选择某一种课程
教师应从课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课程目标是否指向学习品质的培养、课程内容是否包含促进学习品质的活动、课程实施是否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四个角度对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发展进行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向西方课程模式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模式、高瞻课程等的学习。这些课程模式都有指向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培养幼儿的专注、坚持等;瑞吉欧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高宽课程强调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等。
总的来说,有益于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课程或课程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与幼儿兴趣和经验有密切联系,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和交往分享,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和后续吸引力等。
2 将幼儿园已有的课程调整为理想模式
幼儿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人。与义务教育阶段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幼儿园阶段的课程选用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为了培养幼儿的积极学习品质,教师可遵循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的原则,将园本课程中不重视学习品质的内容调整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积极学习品质发展的内容,让课程极大可能地支持儿童对学习的热情和在学习中的投入。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想状态一般被认为是教师从实际情境出发进行课程生成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适应更具有现实性。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幼儿园的条件、幼儿的学习经验,对所选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进行部分改动,使课程实施更能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举例来说,在一个双语幼儿园中,教师卡米尔和艾琳娜要上一节数学课。这节课原先是通过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混合的方式来上的,集体教学是教师介绍关键概念,展示材料的使用。卡米尔和艾琳娜发现,在集体教学时间,四岁儿童注意力很快就不集中了,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并且不参与互动。教师们对课程进行了改进,不进行集体数学指导,将内容放入小组活动中。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更有坚持性,并勇于挑战有困难的任务。
3 创设培养积极学习品质的课程模式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可创设一种专门培养积极学习品质的独特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学习品质为课程目标,如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合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学习品质领域,学习品质渗透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之中,因此对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这些领域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创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目标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幼儿园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如积极学习品质培养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专门聚焦积极学习品质培养的课程模式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学习品质各要素的发展。
综上,在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内涵提升的背景下,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上策略模型的提出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随着《指南》的贯彻落实,学习品质作为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因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我们仍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宜我国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注: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原题为《试论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作者霍力岩、房阳洋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
应彩云:幼升小,我们该做什么?
叶小红: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热”的解析与思考
王海英:让儿童成为反思性学习者
董旭花: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
虞永平:什么学习内容对幼儿有价值?
张永英:让过渡环节回归“过渡”
胡 华: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