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了解掌握幼教知识,从“幼教知识手册”开始,点击标题下蓝字“幼教知识手册”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全面、完整的幼教知识阅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


第一章


1.学前儿童的概念:


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


(2)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


(3)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


(1)what: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


(2)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


(3)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5.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


(1)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


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


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同时也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二)行为主义学派: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他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成人能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同时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类行为可以由经典条件发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受其后强化的影响,从而增加或减少以后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认为人的心理完全受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他认为儿童总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方式,例如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时,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却缺乏对认知因素的探讨,偏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


(三)认知学派:


(1)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由一系列不变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表征,使得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语言和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进行符号推理。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直觉思维:他们的思维较为直观,只能关注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所以该阶段的儿童无法解决守恒问题。


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知论的发展;但是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系统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只是程度不同。


第二章


1.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丧失。学前儿童的各发展领域都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如果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


2.早起经验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联何在?


(1)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具体表现在如果出生伊始受到家人的温馨呵护,将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大脑神经传递和被激活的程度;如果遭遇的是忽视和冷淡,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早期经验对智力的发展也有影响。智力的发展不是受遗传的影响而一成不变的,如果学前儿童接触的是良好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3.人文生态环境的期待性与现实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所谓期待性就是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所谓现实性,就是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家长或是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增强孩子努力学习的信心,为了不辜负大人的期待,多数儿童都有努力向上的倾向。所以家长或是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期待的尺度,使儿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4.如何看待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性与应答性?


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以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在父母的养育行为上,环境的应答性表现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相互性,就会有幸福的良性循环反应。如果父母缺乏应答性,将使儿童渐渐丧失表达的欲念,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情绪表达功能都会出现衰退,严重的会导致发育迟缓。


所以,如何以积极地态度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产生良性循环效果的,有丰富多样对应措施和行为的应答性环境,是父母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章


1.婴儿在身体发展过程中遵循哪些原则?


(1)头尾发展原则:新生儿的头特别大,占体长的四分之一,腿只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出生后的一年里,躯干生长最为迅速,之后腿部的生长速度也不断加快。到两岁时,头只占体长的五分之一,而腿却接近整个体长的一半。


(2)远近发展原则(从中心到四周):在整个婴儿期和幼儿期,婴儿的胳膊和腿的生长速度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


2.如何理解婴儿脑发育中的敏感期?


在大脑皮层产生后,婴儿的的大脑发育处于敏感期。如果对一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三四天短时间的光线剥夺,其大脑的对应区域就会退化。多种刺激的剥夺,会影响整个大脑的生长发育。如果能在敏感期内为婴儿提供丰富的、恰当的环境刺激,就可以挖掘大脑的潜力,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刺激时间,考虑刺激量的适度以及各种刺激之间的平衡,过早、过量、过速或是失衡的刺激均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利用婴儿大脑的可塑性进行早期教育?


(1)首先是动作的训练,婴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和大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婴幼儿特有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会以动作的形式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成人需要为婴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婴幼儿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2)其次是语言的培养,言语过程和思维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的过程,而且0到3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对幼儿进行语言的培养往往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很关键。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这一方式的发展离不开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利用婴幼儿大脑可塑性强的特点,给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提高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4)最后是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与他人的接触是在所难免的。根据幼儿大脑可塑性强的特点,如果在婴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跟父母形成良性的互动,进而形成安全依恋,这无疑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幼儿的移情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第四章


1.幼儿的前运算阶段的思考特征是什么?


(1)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客观事物,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问题。


(2)这一时期的儿童能够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其标志是象征性游戏的出现。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从而脱离实际情况的制约。


(3)这个时期的幼儿主要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觉来思考。对个别事物的大小,轻重,形状等有具体的认知,但不能抽取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思考,也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


2.如何理解幼儿在直觉思维时期的认知?


(1)缺乏守恒,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该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2)自我中心,此时期的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3)思维的不可逆性,此时的儿童无法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复原,也无法理解两个运算之间的互逆运算。


第五章


1.如何理解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的拟合优度模型?


这个模型是用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例如对于一个退缩、害羞的儿童来说,如果母亲能够经常提问、耐心启发,引导孩子观察,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气质中的不足之处。所以说,一个孩子良好气质的形成离不开愉快、稳定的家庭环境。同时,文化价值和生活条件也会影响孩子气质的发展。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


2.何为群体社会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的行为和家庭外的行为不存在联系,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父母的行为不再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由同伴群体激励的行为是儿童家庭外行为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成人后性格永久的一部分。


3.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可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1)客体中心阶段:孩子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玩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同伴本身。6个月之前的孩子在一起玩,他们会相互抚摸,但只是把对方当成玩具或是物体对待。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婴儿能够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例如,A因为一件小事哭了,B看到后也跟着哭,A看到B在哭后,觉得好玩,反而哭得更响了。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复杂,模仿行为更加普遍,并且发展出互补和互惠的角色游戏。在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伴有消极的行为,如相互争吵,打架。


第六章


1.与婴儿相比,幼儿在脑机能发展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原因何在?


原因:脑的结构到幼儿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智力和技能上有显著提高。


进展:


(1)兴奋和抑制的发展。进入幼儿期后,兴奋和抑制机能在不断增强。兴奋的过程表现在觉醒时间的延长,睡眠时间的相对减少。抑制的过程表现在幼儿已经能够用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事物的分辨更加清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


(2)条件反射的发展:由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幼儿的条件反射形成较快,并且比较稳定、巩固。例如在掌握一首新儿歌的情况中,4到5岁幼儿的理解程度往往优于2到3岁的幼儿。


(3)两大信号系统的发展:第一信号系统是符号系统,是心理活动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言语系统,是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性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


幼儿在开口说话之前,只有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即只能通过直接感觉来感知并认识事物。随着幼儿跟成人的人际活动增多,大量地参与集体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急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认识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词语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语调节自己的行为。


虽然第二信号系统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第一信号系统的发展相比还是发展的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种信号系统脱节的现象上。


2.动作技能的发展与智能的发展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智能是动作技能的反映,智能是通过动作技能的“内化”而实现的,这一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第七章


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从父母的角度:一是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二是当孩子处于3到6岁的学前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家庭内外的事物,参加特定的活动;三是在学前期,就为孩子制定严密的教育计划,并严格执行;四是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多种兴趣。


(2)从教师的角度:一是鼓励幼儿利用普通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二是通过角色游戏、讲故事,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三是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四是让幼儿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创造性素质的提高。


(3)从学前儿童自身的角度:从根本上来说,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的潜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幼儿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帮助儿童学会适应变化,当儿童恐惧时是不可能显示出创造力的;帮助儿童认识到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避免孩子在找不到问题答案时出现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到许多问题有好多个答案,鼓励儿童去寻找多种答案;帮助儿童学会判断和认识自己的感情,儿童不应由于对事物有自己的感觉而感到内疚;帮助儿童体会到,通过努力解决问题会给人带来快乐;帮助儿童认识到存在于他们中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发展毅力,即坚持性。


2.怎样促进儿童学习第二语言?


(1)创设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比如活动室的各种物品、玩具都贴上英语标签


(2)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不宜采用正规系统的方式。


(3)可以结合游戏、音乐、美术等方式学习外语,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4)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外语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


(5)着眼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


第八章


1.如何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他们常常为了玩具或是活动材料而争吵、打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会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比如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人说难听的话。但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较少的以人为中心,更多的是因为物品发生冲突。


2.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意识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抚养方式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父母意识是内在的深层因素。父母意识是指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和情感体验。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有关,并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知识手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资料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