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
一、完整语言教育观肯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完整的
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儿童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情感态度、认识和能力。对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昕、说能力和良好的听、说行为习惯,同时使他们获得早期的读、写技能,为他们进入小学进行正规的读写训练作前期准备。在所有的目标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运动作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核心操作能力应当成为语言教育的重点。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全面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学前儿童语
言教育中,既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既要让学
前儿童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文学语言。整合的语言教育内
容是指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内容时,要把
语言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
(三)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功能先于克立主革,儿童先知道语言是可以用来满足交际需要的,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语言。儿童在说话之前就已经掌握母语系统、所有的单词,在学会阅读之前已经掌握了所有字词的拼写,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是在他们未完全掌握成人的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与人交谈,在掌握语法规则之前已经能够说出较长的句子。(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该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完整语言教育观强调教育活动的真实性,即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的过程。因为,儿童的语言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体现。语言教育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促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整合教育观食儿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育,尤其是当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阶段。新的生活方式对新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便是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谁具备了交际能力,谁便能在未来的生活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从这一点出发,儿童自小学习和掌握的语言,应是活的语言,具有明显应变色彩的语言,并且是与他们其他方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支柱的语言。因此,陈旧的单纯语言形式训练的观念方式均已无法适应需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已脱颖而出。
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离开了儿童发展的其他方面,语言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此同时,儿童语言学习的每一点收获,都对他们的其他方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观念,在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时候,始终将其作为学前儿童教育整体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加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割裂开来的做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纯语言教学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应采纳。
三、活动教青观
(一)活动教青观的涵义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观具体体现在教育
过程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儿童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
1.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非语言教材交互作用才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发展需要外界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由成人灌输去强迫儿童接受的,而是在没有压力、非强迫的状态下,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幼儿积极的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主要依靠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正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各种操作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和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儿童语言操作的积极性,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
3.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所谓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教师在儿童活动中从旁引导,扮演着促进儿童积极参与、良性发展的角色。
(二)活动教青观的理论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心理学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1.儿童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动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活动,
它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他当前所处的语言及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智慧起源于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动作,儿童的语言则起源于他的智慧发展。一方面语言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认知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顺序和普遍性;另一方面,语言和符号功能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发展。
2.同化和顺应是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两种机制
一方面将外界的新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即同化作用。通过同化作用,儿童将陌生的事物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原有认知结构内容量的扩大。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以容纳新鲜的刺激,从而达到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这一过程便是顺应。顺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信息;其二是创造一种新的结构,以接纳新事物。顺应作用促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认知的发展。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其活动受当时的兴趣和需要支配,!!活动是由儿童主动发起的,而非被动地接受他人安排的。
3.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食食影响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因素如下:
(1)成熟。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成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生理基础,为认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如果认知发展未曾达到一定水平,外界的新信息就不可能引起认知的同化和顺应机能发生作用。
(2)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经验是儿童通过与外界物质
环境的相互作用得到的经验。物质环境经验可分为简单练习、物质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三种。简单的练习是指通过感官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简单的、外部的直观特征;物质经验则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通过抽象获得的一些有关客体的颜色、重量、比例、速度等性质;数理逻辑经验则是通过对外界客体的操作和与客体之间的协调获得的有关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使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必要条件。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指儿童参与的社会生活、语言信息的交换和文化教育的影响。每一个儿童的活动都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是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关于社会的知识和经验是由成人传递的,而成人传递的知识同样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同化和顺应,才能使儿童吸收,并为其服务。
(4)平衡化。平衡化是对上述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所需要的协调。任何认知结构的形成,都经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一种自动调节,都经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当儿童在认识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状态,便会主动地去作必要的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是发生在低层次的平衡被打破以后,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平衡的倾向作为一种过程,总是把儿童的认识水平推向更高阶段,从而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