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们一定会遇见层出不穷的幼儿告状事件。面对诸多的告状,教师们常常感到头疼和反感,处理起来常常效果不佳。而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对幼儿的行为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如何处理,又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初步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教师、幼儿、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们一定会遇见层出不穷的幼儿告状事件。面对诸多的告状,教师们常常感到头疼和反感,处理起来常常效果不佳。而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对幼儿的行为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如何处理,又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初步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处理方法。
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在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或为满足某些心理上的肯定与满足时,幼儿在心理上常常希望得到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更是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特别是成年人的支持与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告状行为很自然的产生了。
因此,幼儿的告状行为也可以理解成是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性的表现。特别是对于一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告状行为出现的频率更是突出。而面对诸多的告状行为,教师很容易失去耐心、感到厌烦,甚至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常常采用置之不理的方法,或采用简粗暴的态度来批评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对事情的处理产生偏差,对幼儿是非对错观念的产生给予了错误的暗示与引导。
虽然孩子的告状,往往是因为一些在教师眼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若教师处理方法不当,对幼儿的心理以及是非观念的形成产生错误的影响与引导。
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简单,但引发告状行为产生的心理诱因确实多样的。找准原由,对症下药,才是正确对待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关键所在。
1.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及肯定:
实例:区域游戏时,黄斯淇小朋友总是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李奕豪选择了美工区,可是他总是跑到我们甜点屋来!”“老师,烁烁把建构区的积木都拿出来了!”“老师,他们两个都想当“售货员”,他们还抢东西。”……在50分钟的活动时间内,黄斯淇就一直这样来回跑到老师这里告状,弄得老师很是气恼。
分析: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这种普遍的现象在大人的视角来看,就好像是在“多管闲事”,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与认可,同时受到老师的肯定、关注、与赞扬。所以,他们会选择以告状的方式,提高自己在老师与同伴戏中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心中,虽然已经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标准。在幼儿的视角,对他人行为的是非判断比对自身行为的是非判断更加直观、更加明了,也更加简单。因此,对于幼儿,他们往往看到更多的是他人行为的是非对错。
因此,作为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应当给与接纳与理解。不可因为反感而盲目批评指责。此时教师对孩子的批评指责,会对孩子的道德标准产生副作用,使得孩子的道德评判标准产生偏差。同时,对孩子的的自信心也会产生一定的打击,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实例: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董宇桐和杨云清两个小朋友坐在一起,绘画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很认真的创作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儿,两人便开始往对方的画纸上乱涂乱画,并且玩的很开心。当发现老师已经走到他们身边时,杨云清一改之前开心的表情,对老师说:“老师,他往我的画纸上乱画!”
分析:其实,孩子们对是与非是有一定的判断的。对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也是很清楚的。在他们的心中很清楚“在别人的画纸上胡乱图画”的做法是不对的,是错误的行为。同时,他们也清楚,在他们的错误行为被大人发现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肯定是收到批评与职责,甚至是一定的惩罚。这当然是他们不希望的。为了避免受到批评与职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责任推到他人的身上,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角色。
面对这种情况的告状行为,教师为何不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来评判这种告状行为的对与错。教师要相信孩子是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是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以此实践为契机,引发孩子的讨论与思考。在判定事件的是非对错的同时,共同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为了帮助同伴:
实例:在一次进餐过程中,潘镜伊小朋友突然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董家赫把步耕瑶的汤碰洒了。”而此时,步耕瑶正表情紧张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特点。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会有一些胆怯、茫然的个体存在。特别是在幼儿这个群体中,这样的个体更是常见。而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引导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面对自己的同伴遇到困难或他人的“欺负”时,为同伴提供帮助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与行为。
“爱告状”是幼儿阶段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教师应支持、理解幼儿的需求与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理解、接纳幼儿的告状行为。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乐观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帮助孩子心理的康成长。
“告状行为”看似小事,却不可小视。教师应时刻保持耐心与细心,认真倾听与分析,细致调查与了解,分清原因与需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幼儿独立进行分析与思考,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简单的判定是非对错、粗暴的进行指责批评可以很快平息眼前的冲突,却不能熄灭真正的火焰。很快类似的问题还会重复出现。只有当幼儿学会独立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独立思考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而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技能时,要多注意过程,而不要太注意结果,给与幼儿足够的时间与机会,给予他们支持与肯定。同时,当矛盾冲突产生时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给孩子以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让幼儿在相互商量、讨论的过程中协商出接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当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时,告状行为产生的次数自然会减少。从而也解决了教师的困扰。而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给与幼儿足够的信心与耐心。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引起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走进幼儿内心,关注幼儿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应对幼儿的种种告状行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引导幼儿进行分析与思考,相信幼儿、理解幼儿,全面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具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告状行为自然会减少很多,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困扰。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