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奏乐是组织幼儿运用各种打击乐器,配合歌曲、乐曲的旋律进行演奏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由于乐器的种类多样,音响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所以深受幼儿欢迎。它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提高幼儿与群体合作的协调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其体验欢乐与成功。
关键词:节奏;培养;发展
一、幼儿节奏感的发展
节奏是指中声音的长与短、动与静、强与弱,是基本的表现手段。
节奏感,是人从听觉上对张弛运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转化为肌体的运动。
人类有天生感受节奏的本能,集体的生理活动中有一定的节奏,如心跳、呼吸等。在胎儿就习惯了母亲心跳的节奏,出生来到这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的活动中都充满了节奏,如蛙跳、鸟鸣、人们说话、洗衣服等活动都有节奏。
儿童很小就接触到拨浪鼓、小铃铛等能发声的玩具,他们对这些玩具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常会不断地碰撞或摇动它们,一听到悦耳的响声就感到愉快和满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他们能走路时,会发现更多的能发出响声的器皿,如锅、盆、筒、罐等。他们常用手、用棍棒敲打它们,或在地上碰撞这些器皿,倾听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会反复地这样做,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颇为欣赏和得意。当成人认为儿童这样太吵闹或怕他们毁坏了器皿而加以干涉时,他们往往会竭力反抗。其实,儿童的这些行为是他们对声音和节奏所表现出的最初兴趣。
一般来说,儿童先是会摇动物体发出响声,以后才逐渐会敲打物体(包括打击乐器)。无论儿童用哪种方法做声音游戏,他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基本特性,如声音的高低(音高)、声音的重轻(强弱)、声音的长短(音值)及声音的性质、色彩(音质、音色)。儿童在这些游戏中会发现敲打不同物体,或用不同的方法敲打,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儿童在活动中,既练习了手的动作,又发展了他们的节奏感和听觉的分辨能力。
在幼儿园,儿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节奏乐器,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着不同的外形和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他们喜欢拿着小乐器叮叮当当地敲打、玩弄,虽然演奏方法不对,音响效果不好,可他们却十分投入,十分地满足,这是幼儿节奏乐活动的开始。如果让幼儿用乐器为歌曲、乐曲,他们只是按个人的速度拍打,还不能与合拍。如果教师演奏的乐曲或歌曲有意识地迁就儿童拍击的节拍,儿童可能做到与的节拍一致。但对于从小就有节奏训练的儿童来说,3岁已基本能合上的节拍敲打了。由此可见,及早对儿童进行节奏训练极为重要。
幼儿进入大班后,对节奏乐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小乐器的控制与演奏更加自如。在声部合作中,对各声部产生的音响效果十分敏感。在演奏现成的节奏方案基础上,大班幼儿已开始不满足,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创造性的节奏乐活动,并尝试指挥。在节奏乐的创编活动中,幼儿对乐曲的段、句的理解,以及段与段、句与句的联系变化了解更为深刻了,特别是乐曲的选择、节奏型的选择方面,幼儿显得很有主见。十分明显,幼儿的“耳朵”已逐步形成。
二、各年龄斑节奏乐活动目标
(一)小班
(1)喜欢玩弄打击乐器,在摆弄中了解乐器(碰铃、响板、铃鼓)的音色与演奏方法。
(2)喜欢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在活动中了解节奏乐活动的基本规则(正确收放乐器、看指挥开始、结束演奏等)。
(3)学习按语言谱、图形普演奏打击乐曲,学习齐奏与分奏,体验活动的快乐。
(二)中班
(1)掌握更多小乐器的奏法(木鱼、三角铁、鼓等),学习表现适中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
(2)能较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服从指挥的安排,并有尝试指挥的欲望。
(3)在理解歌曲、乐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动作谱、节奏谱的方案,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奏,引导幼儿感觉二声部的音响效果。
(三)大班
(1)进一步学习更多种类乐器的奏法。探索同一种乐器的不同奏法,提高对音色、音量的表现力。
(2)形成集体演奏的意识。能与指挥配合默契,尝试做指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3)有初步创作演奏方案的兴趣,并在多声部的合奏表演中,感觉各声部的音响效果,能合理地调整。
三、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发现节奏
生活中的走步是四分节奏,跑步是八分节奏,打哈欠是全音符节奏,呼吸、心跳都有节奏,拖拉机、火车的启动、运行节奏感都很强,小商贩的叫卖声也富有节奏。节奏来源于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尽可能让节奏具体化,一定要避免机械单调地教节奏,造成幼儿反感,要把节奏与生活中的种种动作、现象、情景划上等号,引导幼儿产生联想,让幼儿在具体的动作中感受每种音符的时值,掌握由此构成的多种节奏。
(二)语言节奏训练
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语言训练机会,增加节奏读词,从而让儿童感受语言节奏的韵律。各年龄班的内容有所不同。举手表示高音,下蹲、抱胸表示低音,使幼儿在欢快的动作、游戏中感受的节奏变化。
通过节奏乐引导幼儿走进,并通过节奏乐更好地表现形象、主题。一旦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节奏乐的作用时,幼儿的兴趣将是深层而持久的。
【浅谈幼儿园音乐节奏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