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及深度讨论 (1) | 书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几天前,我的新书《养育的选择》在大V店首发,已经有很多群友纷纷网购、团购,先睹为快。看得快的群友都已经看完一遍了,他们跟我分享读后感。还有群友跟我讨论,我会陆陆续续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欢迎深度讨论。
 
在苏州的Tiffany,家有两岁孩子,分享了读后感。 
#养育的选择读书打卡#花了两天时间,算是把陈忻老师的这本书读完一遍了,感觉像是用一把理性的梳子把之前脑海里还不太清楚的养育思路给细细梳理了一遍。书的实用性很强,针对每一个迷思,都分成几步(现象-研究成果和机理-实际操作)层层深入地去讲。在读的过程中既有提纲挈领的原则(比如养育方式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也捕捉到了一些非常好的关键词,比如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看待挫折和竞争,更重要的是,接收到作者那种不盲从也不僵化的亲子处理方式,给自己很大信心,因为“错误是成长的重要契机”对我和对孩子同样适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情绪。更重要的是,今天把一些鲜活的例子分享给家人后,获得了共鸣和认同,很感谢陈忻老师的书能够给到读者这样美好的体验。
另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读过,思考过,提出了问题。

Q
正在看您的新书,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看的很爽,有些困惑,希望能够请教和探讨。

第六章中谈到“帮助孩子引导情绪,解决问题”的内容让我感触很深。我现在的困惑是,如果家长是在问题区外的,比如说,孩子的问题是跟其他小伙伴之间的,在我们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症结所在,即通过积极倾听解码成功了孩子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后,如何帮助孩子寻求解决方法:是对孩子足够信任,让他自己去找寻解决方法,允许她自己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还是家长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路径,给孩子建议,支招,让他看到这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还是说以上问题的处理还应该按照孩子的年龄段或具体问题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因为在书中,我看到您举的跟自己孩子的例子中,就有给孩子提出建议的。

我当时在想,这样有没有可能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narrow了呢?或者原本孩子在您的建议之外还有其他的解决途径也未可知。所以我就困惑,我们帮助孩子,是不是帮他找到了他情绪背后没被满足的需要就已经足够与他联结了,剩下的可以留白,交给孩子去处理呢?还是说,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等他大了再退到后面默默支持?可是孩子会不会习惯了依赖我们,不利于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倾向于遇到难题就来找家长要解决方法。

比如说我的女儿不到三岁,屡屡被小伙伴抢东西,被抢后哭的很伤心,我往往也只是情绪稳定的拥抱她抚摩她的后背,她很快就不哭了,然后我跟她解释一下:对方很喜欢你的玩具,可他不会合理表达,就直接上手抢了。但是对于女儿今后该怎么应对这类事情是从来没有给她建议过的。对于低龄儿童人际交往家长需要给她建议吗?也希望能与群友探讨此类问题。

A
谢谢!我简单回答一下。

写书举例子,无法穷尽所有的情况,只能举一两个例子。

就你的问题,我的做法,有时候会给孩子建议,有时候不给建议,视情况而定。事实上,在孩子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看不到,都是他们自己在解决。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认为/担心有时候我们给他们建议就会伤害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从上幼儿园起,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也没法处处给建议。我认为我们建议和不建议可以是交织的。有时候他们听听父母的意见,其中很多时候也不见得一定采用父母的意见。更何况,我们不在真空里养孩子,要考虑到别人的影响,比如祖辈,老师的影响,他们也一点不给孩子建议吗?如果,父母不建议,但是老师建议,你认为孩子接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所以归根到底,不是给不给建议,而是孩子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有想法,不惮于表达,我们就不必害怕。因为我们的建议是我们的建议,孩子怎么思考怎么做是他们自己的事。

再回过头,如果象你所说,一直让他们自己处理好吗?幼年的孩子需要把父母当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如果我们一直不给他们帮助和建议,他们会不会觉得父母不是可以依靠的安全基地呢?所以,真实的生活基于我们互相的情感。孩子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合力的结果,我们不用处处紧张。

再强调一遍,任何technique(育儿方法),做到极致,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还有你女儿的例子,我家小宝小时候被人抢玩具无所谓,耸耸肩去玩别的(幼儿园老师说的)。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做比较好,一来二去就没有给过他什么建议。他现在也挺好。— 从长期看孩子的发展,眼前一点点小问题也许不用紧张。当然,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小宝的老师都比较好,他也有两个性格温和的孩子一起玩。这是为什么我当时觉得不必干涉的原因。父母需要判断,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 我的回答
刚学PET的时候,我有些不适应,不敢给孩子提建议,生怕破坏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但是后来我不纠结了。因为只要我不是所谓的“温柔的坚定”– 最终是让孩子按照我的建议做– 就好了。我只是给她提供一种可能,她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实践之后,发现有用她自然会采纳。

— 心远,一位小学毕业女生的帅爸爸

对的,孩子不是一个消极的容器,父母说什么就原封不动吸收,他们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有助他们的批判性思考。所以又回到“孩子的发展是整体”这个观点,当你在做情绪引导的时候,同时也尊重孩子,让他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有了这些,就不必担心我们给孩子建议会局限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不能把养孩子各个方面割裂来理解,就是这个道理。多想想多方面的因素,多方面的作用,以及我们尽量把孩子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 我的对答
我之所以觉得在积极倾听结束后,如果孩子没有向家长发出给建议的请求时,家长可以不给建议,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没准心里有了想法,如果家长这时抛出自己的一个想法且与孩子的不一样时,会不会对孩子是个拉扯,或者让她有一种没有被家长完全信任的感觉。所以我一直理解戈登的意思是不给建议,自己也是认同的,当然孩子如果提出了:妈妈你觉得怎么样好呢?我肯定会真诚的说出我的想法哈。当看到《养育的选择》书中给孩子建议的例子以及其他例如《A+育儿法》中作者在孩子小的时候也会在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从中调解,所以我在想可能孩子很小时,家长抽离问题区也是不现实的。昨天陈忻老师的解答实际上让给我看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就是:家长还是要灵活、放松、变通。只要家长给建议的出发点不是要操控孩子,孩子能从家长这边感受到尊重,每个问题都会有灵活的处理,家长不用为了PET而不给建议憋出内伤或在给出建议后有越界的焦虑,还是应该体会跟孩子相处时的感觉,看到眼前的孩子。

— 那位妈妈的小结

非常喜欢这样的分享和讨论,欢迎继续!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及深度讨论 (1) | 书-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让我们同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陈忻儿童心理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及深度讨论 (1) | 书-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及深度讨论 (1) | 书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