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向: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
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隐身”地串门,她说:“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八都幼儿园“清如水”共读团队在办公室副主任施梦瑶老师带领下,共同阅读了《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通过一年的啃读研磨,明晰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的行为需要教师和家长去研究解读,因此,成人要在不断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转换角色,成为儿童在游戏中的支持者。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性课程发展的模型,即“观察记录——解释思维——制定课程——行动计划——设计和实施探究激发方案——反思性评价”的探究循环,并为课程发展的每一步设计了相应的工具,指导教师在探究儿童想法的过程中,生成贴近儿童真实问题与思考的课程,指引儿童的深度学习!
架构,概览全书
共读团队成员们结合教师日常熟知的环境创设、循证观察与评价、课程审议、课程设计与实施等课程建设各工作环节对书中各章节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使大家对全书架构一目了然,并与前期实践经验产生链接。
阅读,走近儿童
一个人读出来的见解是有限的,一群人读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读团队的成员们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理解书中观点,并加以摘记,引发教育共鸣。
解读,倾听儿童
在更关注儿童学习质量的今天,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生成课程的关键能力呢?可以运用哪些策略来提高生成课程的质量呢?我们共同追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小红博士的脚步,结合《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一书一起探讨、思考了三方面的问题,引导教师“读懂”儿童的游戏,聚焦探究的问题,生成高质量课程,从幼儿游戏中发现教育的契机,生发课程,以高质量地推动幼儿游戏中的学习能力。
当前生成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教师在践行生成课程理念中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有什么提升生成课程质量的策略?
实践,追随儿童
老师们将书中的知识搬到现实中来,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钻研、追随孩子兴趣点、分析孩子需求点、读懂孩子思维点、助推孩子生长点。而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也提升了对课程的敏锐度与专业性,是一场同生共赢的成长。
结合书中的知识,带着欣赏和学习的心态走进班级,观察各班区域的环境创设、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及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参与。一个能吸引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班级环境是探究性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发现孩子探究的兴趣减退时,都会对材料进行组合,或更新操作材料等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也与书中提到的不谋而合。
探究,“改变”先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生的所知所感,无不来自书籍,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内化为自己独一无二的经验,达成质的提升。
领读人有话说:
第一,要以坚定的力量去改变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如果逻辑起点不改变,生成性探究课程永远都是成人高高预设在前,无法真正实现儿童在场。
第二,要从研究课程走向研究儿童。只有我们立足真实情境,观察倾听儿童,才能有真正的力量与儿童对话,不然,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儿童。
第三,改变我们的角色站位,要努力支持儿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构者、创造者,而教师要扮演一个追随者、引导者、欣赏者,这样才能实现儿童的愿望,促进儿童的发展,形成有儿童味的课程。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所以,去阅读,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供稿:八都幼儿园 施梦瑶 徐娇娇
幼芽公众号联盟投稿:(吕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