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杂志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进教授的《谈课程中的儿童视角》,有所感悟。于是,生活和工作中,就多了一点留心和在意。在平时的环创中,总结了一些自己切身的体会,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探寻儿童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是将儿童的认知、感受和体验视为一个意义的整体。探寻儿童的视角是围绕符合幼儿需要的事,是幼儿当前最需要去做的,如需要去形成的习惯、锻炼的能力、培养的学习品质等。于是,我蹲下来,努力去理解具体的儿童。通过观察与倾听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参与到儿童世界。孩子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平时关注的是什么?喜欢去玩什么?这些都是要我们通过适宜的方式慢慢了解以及深入研究的,这样为后面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奠定可依赖的基础。孩子的世界是个美好的世界,用眼睛去关注孩子的世界,用耳朵去倾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二、基于儿童的水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艺术领域(二)表现与创造中指出:“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5—6岁幼儿“1.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2.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依据以上目标,做适合幼儿天性的事,是针对幼儿游戏化教学,要让孩子玩起来、兴奋起来;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就是跳一跳,够得着,围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在了解孩子们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投身于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已有初步欣赏与动手的能力,他们在喜欢之上,便有兴趣去探索,在实际摸索的过程中,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中大胆表现自己,利用自己完成的作品,在同伴与成人的共同分享、评价中获得成功与喜悦。作为老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倾听和记录,放下一切听幼儿说,倾听时不干扰、不打扰、不反对、不比较,记录真实的幼儿。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需求,允许他们有多种表征的方式,每天能按照他(她)们自己的节奏,开展一天呼与吸的游戏。
三、源于儿童的需要
我不光依据儿童普遍和客观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这是重要的,但我觉得更要去契合班级所有的一个个具体的儿童,比如说:结合集体教学——记得之前我们“关于疫情”主题的活动当中,我们的预设: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发现、感受和体验“这一问题时,教师视角——病毒认知、自我保护、生命安全、学会感恩等;概述孩子的情况—情感方面的焦虑和害怕等。其实在了解具体孩子之前,我们怎么知道孩子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有兴趣呢?怎么会认为家里没有对孩子进行自我防护教育呢?他们对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有印象吗?面对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漫长假期,他们一定会焦虑、恐惧吗?
其实后来开学后,我们在后续延伸–美工区活动中,从孩子那边了解到,他们真正具体的问题是“白衣天使做什么?”“病毒在哪里”“还有多久可以上幼儿园”“我们上学了,应该怎么做?”这才是从儿童的视角发出的疑问。如:消极情绪——无聊;对于疫情绘本没有多少兴趣,态度“有点像童话里的大灰狼”;还有一个女孩子觉得过生日没办法聚会庆祝,吃蛋糕了,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视角,这种体验是多么珍贵而且不可替代啊。
如果不去询问和了解,只凭着书上的理论,我们无从得知孩子那小小的心灵中藏了多少属于自己的想法。但我们觉得理论(包括《指南》这样的文本)是为解释孩子的经验服务的,而不是在不去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用理论去推导孩子的心理。
做幼儿感受挑战的事,不能设计让幼儿原地打转转的游戏,所有的活动应该要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通过了解到孩子们的需要,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探索活动,过程中也充分肯定其他孩子的个性表现与看法,力求面面俱到地在孩子们构成的需要天地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与儿童共同完成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艺术领域(二)表现与创造中“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5-6岁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做幼儿能有思维参与的事,就是我们老师学会做“问题的制造者”,去不断地提问,让幼儿打开思维,然后去解决问题。
(1) 重新认识,材料整理
于是,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这件事情。首先,有尊重和倾听的态度。区域的摆放、材料的收集、作品的呈现等等,多请教孩子,多鼓励他们表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见解。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只有怀着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敬畏之心,才能让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起点。
(2)分组讨论,小组审议
其实,创设的区域环境注重儿童的视角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班级里有那么多的孩子,就是要顾及“多个儿童”的“多个视角”,所以我们全部总动员,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采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汇总,最后合理分工的方式进行。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想法,自由组合进行讨论,他们问:“这些怎么玩?下次我要试一试”,还有的孩子问:“老师,这些又是什么?我好像没见过这个材料!”,我们集体审议、小组审议、师幼、幼幼互动讨论等形式开展整理活动,于是,他们便操作起来:“折纸的材料、工具要放在一起”,“还有这些材料可以统一放在一起,这样放可以方便我们取放!”于是就这样在一轮一轮的讨论、三番五次的交流中一步步摸索前进,直至找到最适宜的方案为止。
孩子们看到自己想法的表达、作品的创作,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理解,能被记录和珍藏,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和接纳的,从而更愿意分享和表达。这就证明了《指南》中的理论诠释了孩子们的现实经验。
(3)自主游戏,释放天性
于是,孩子们在属于他们的美工区域世界里,开心合作、愉快玩耍、快乐共享!“上次的刺绣还没有完成,今天,我想接着往下绣”,“美丽的纸袋和百变小葫芦我又来进行新的装饰了”,“装饰花瓶可以放进展示区了,好开心”,“我今天来教你织围巾吧”,“看,按照步骤图剪窗花、剪小兔子、还有蝴蝶,我们最喜欢了!“我们又来玩系鞋带啦!”接着孩子们还能自己布置的作品展!
最后,我们的孩子会生活在自己所喜欢的、创造的幸福乐园,以后这样的日子里,不论遇见顺利,还是艰难,他们都会觉得值得一过。每一天的欢乐,都会变成幸福的记忆。生活如水,幼儿如鱼。任何时候都是幼儿在心中,任何时候都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感恩我们有幸福相守的美好回忆。
(4)主题延伸,相辅相成
在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的主题课程、班本课程应运而生,但是每个孩子的能力和接受水平不同,不同层次材料的准备就需要有的放矢,因此,将未完成的、有待完成的,孩子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的手工材料,进行有效整理、分类摆放,与孩子们共同制作标签、标记,让他们能利用其他游戏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喜好,进一步游戏,在对孩子们的情况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指导。这样适宜且有效地将美工区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自主的动手需求与能力发展。
五、小结
我们幼儿园地处乡村,班级部分区域材料的是来源于孩子和家长们的共同收集,有芦苇、狗尾巴草、螺蛳壳、小贝壳、石头、菜籽杆、稻草、公鸡的羽毛等,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孩子在这样天然、自然的场所里,随性、自由地蓬勃、幸福地成长!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讶、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去创造,去梦想。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来观察孩子,等待孩子,倾听孩子,走近他们的世界,让我们在孩子的世界里,去欣赏建构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你会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全神贯注、超凡的想象和无法估量的创造性都为之惊叹!
为深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水平,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好家长·幼教新天地》杂志社联合优师教研举办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二、论文选题
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学前教育前沿理论进行政策解读,深度探讨课程与改革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观点具有前沿性、理论性、指导性。
三、撰写要求
作品须是近两年的原创作品,作品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严密;文字精炼、表述规范;作品须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自身实践,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论文篇幅在3000字左右,其他样式的作品不少于1500字。
四、评选时间
五、报名方式
1.下载优师教研,注册手机账号、设置密码,使用账号密码通过电脑访问youyazaojiao.com/YUP。
扫码下载优师教研
六、报名注意事项
1.鼓励幼儿园或其他单位组织集体报名,作品由作者(本人)或单位指定人员在幼芽早教活动网址一一提交(作者信息请勿填成代传人信息)。
七、奖项设置
园所报送30份以上,为指导者颁发“优秀指导奖”证书,为组织者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赠送优师教研园所2600课程点卡。
八、活动组委会联系方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