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声:虫声鸟声、乡音俚语映入孩子童年记忆......
6月5日,金山区“区域化田野课程架构实践研究”子项目“田野之声”展示活动在海丰幼儿园举行。活动由区教育局主办,海丰、吕巷、东礁幼儿园承办,150余名幼教工作者参与。现场展示了“梦回东礁里”“田野之声APP”“田野中的童话”等特色活动,融合自然声音、海派文化与语言游戏,推动幼儿在多元体验中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专家徐则民等充分肯定课程设计,强调其操作性及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了金山田野课程在地域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的成果。
6月5日,金山区“区域化田野课程架构实践研究”子项目“田野之声”展示活动在海丰幼儿园举行。活动由区教育局主办,海丰、吕巷、东礁幼儿园承办,150余名幼教工作者参与。现场展示了“梦回东礁里”“田野之声APP”“田野中的童话”等特色活动,融合自然声音、海派文化与语言游戏,推动幼儿在多元体验中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专家徐则民等充分肯定课程设计,强调其操作性及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了金山田野课程在地域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的成果。
首届口袋幼儿园扎小辫大赛精彩纷呈:经验丰富的大二班刘老师迅速完成希腊式盘发,赢得“扎辫王”赞誉;小五班张老师以流畅动作创作蝴蝶结发型,展现“魔发师”风采;中三班胡老师突破性别偏见,巧妙运用织带编发,透露师从区角姚老师。姚老师作为资深幼教专家,推出10节扎发课程,涵盖多样发型技巧,适合各阶段教师学习,可通过幼师口袋APP购买并永久观看。
本周幼师口袋APP上新丰富资源:父亲节主题电子素材《我爱爸爸》含13张手工礼物图,《给爸爸的书》提供7张绘画素材,助力幼儿表达父爱;端午节PPT课件传承传统文化。针对期末考评,推出“7天突击”学堂课程,系统提升集体教学技能。另推荐多本专业书籍:《幼儿园教育活动展示优秀活动案例精选》收录15个实操案例,《孩子眼前一面墙》解析环境创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并分享澳洲《儿童学习与指南》国际视野,为幼教工作提供多元参考。
2018年6月10日至13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6月12日,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作为观摩园所之一,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幼教专家及同行。活动涵盖户外与室内游戏观摩、交流分享及专家点评等环节。与会者深入体验了幼儿园丰富鲜活的游戏环境,孩子们在各类游戏区中自主探索、快乐成长。余琳园长作《玩出来的课程》主题发言,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及教师支持的重要性。专家徐则民、孔垂斌等对园所游戏文化和课程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营造了平等、充满挑战的成长空间,真正践行了“随处可游戏”的教育理想。
幼儿园主题墙常因领导、专家意见反复拆改,让一线教师困惑不已。本书指出,主题墙不应仅追求美观,而应聚焦儿童视角,提出三个关键问题:孩子是否够得着、看得懂、墙是否真正属于孩子。书中通过45个红蓝双色案例,引导教师反思环境创设,从“观察—思考—判断—改变”中学会优化墙面,让环境与课程融合,激发幼儿主动学习。附教研实录与专家推荐,助力教师打造真正属于孩子的互动空间。

文章揭示了当前幼儿园游戏中,教师过度强调规则与角色坚守,导致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体验被无形束缚。作者通过小班“医院”游戏的观察,指出“坚守岗位”等要求虽意在培养责任心,却使孩子陷入消极等待,失去游戏本真的快乐。文章呼吁教师反思游戏规则,倡导尊重儿童认知水平,引导他们灵活应对游戏情境,真正享受自由、创造的乐趣,而非以成人的秩序压抑孩子的天性。

2018年11月11日,“上海课改30年”学前教育专场在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举行。应彩云、方红梅、崔岚等四位教师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课改经验。应彩云回顾从“一期”到“二期”课改的实践,强调在生活情境中尊重儿童需要、以儿童视角开展教学;方红梅讲述从教师成长为园长的历程,探索如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园所可持续发展;崔岚则从区域教研角度,探讨教研网络构建与课程个性化实施。活动彰显上海学前教育三十年坚守儿童立场、呵护幸福童年的课改成果。

2018年11月11日,“上海课改30年”学前教育成果报告会在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举行,主题为“坚守儿童立场 呵护幸福童年”。会议回顾了上海学前教育30年来的改革历程,在上海市教委领导和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课程建设、幼儿园规范管理、保教质量提升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徐则民作主报告,多位园长、教师分享课改实践经验。专家黄琼总结课改经验,强调坚守儿童立场、规范与创新并重,并对未来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信任文化、未来意识和创新机制等建议。全市及部分外省市200余名代表参会,共话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自2005年起首创“小社团艺术活动”,历经13年实践探索,形成混龄混班、幼儿自主组织的艺术教育模式。该活动打破传统班级界限,以幼儿自选、自建、合作为特点,涵盖剧场、音乐、美术等多元内容,促进幼儿在兴趣、合作、创造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与评价机制,小社团不仅提升了幼儿自主性与艺术素养,还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内外广泛推广,成为幼教改革的典范案例。

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自主游戏的关键,能自然引发建构、运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游戏行为。教师无需刻意设计游戏,只需提供适宜材料,便能观察幼儿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材料并非越多越好,种类过多反而影响幼儿专注力;应注重“基本件”的适量提供,以支持深度游戏。低结构与自然材料更能激发大龄幼儿的创造力,而材料的自主使用权应交还幼儿,信任其驾驭能力。真正的游戏自主源于成人的信任与思辨,材料是教师支持幼儿发展的有效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