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最终指向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与您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共同提升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
有些孩子睡觉时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揪妈妈的头发或搂着妈妈的胳膊……,今天与您一起深入了解孩子睡觉“小怪癖”的背后原因。
琳琳很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睡觉,半夜常常“哼哼唧唧”找妈妈,摸不到耳朵就一直摸,摸到一会儿就能睡着。琳琳妈妈之前做了两年全职妈妈,昨天跟同事说起琳琳的“小癖好”。同事就说:你家娃可能缺乏安全感,琳琳妈听了又担心又愧疚,担心自己是否因为突然上班孩子才会这样子。其实在琳琳妈妈上班前,琳琳也是这样,还会跟爸爸一起摸,像玩游戏似的。虽然琳琳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缩短了,但孩子还是习惯在睡前摸妈妈的耳朵,只是时间更长,让琳琳妈妈以为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出现行为怪癖。家长困惑:孩子的“小癖好”是否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吗?您面对类似的情况,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呢?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安全感,让很多家长对“安全感”充满了期待和敬畏,但不要轻易把孩子的某种行为说成是缺乏安全感。很多小孩子睡觉时都会有这样的行为:闻自己的安抚被、摸妈妈的耳朵、头皮、胳膊等。很多家长就此武断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或有什么怪癖好。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小癖好”呢?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小癖好”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积极方法和成长方式。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逐渐摆脱爸爸妈妈的束缚,尝试与妈妈分离、独自活动。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它可以是妈妈的耳朵、肚子,也可以是柔软的被子、睡衣、玩具。过渡性客体是孩子主动发现或创造的,不管它是带着妈妈的味道,还是摸起来跟妈妈一样柔软,都有助于孩子从“完全依恋”的状态慢慢过渡到“完全独立”的状态。随着孩子与外界其他客体接触的增多,这种行为会慢慢消失。
如果我是琳琳妈妈,我会先了解、分析孩子摸耳朵的行为原因。利用睡前的空余时间,保持平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喜欢摸妈妈耳朵的想法。孩子说:“妈妈的耳朵暖暖的、软软的、摸着很舒服”。了解后,我会尝试与孩子商量:妈妈准备了小礼物,是你最喜欢的小熊,它也是软软、暖暖的,睡觉的时候小熊会陪着你!
我会让孩子体会长时间被人摸着耳朵的感受。如果孩子说“不舒服”,我会告诉她:“其实妈妈和你一样的感受。
对于改变孩子“小癖好”,家长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再与孩子商量过渡的代替物,给孩子拥抱和鼓励。另外,在家居环境上可以进行一些调整,让孩子参与到挑选、购买小床,一起布置属于她自己的小天地。日常的亲子阅读时间,可以通过绘本《第一次自己睡觉》、《我可以自己睡觉》,引导孩子克服单独睡觉的恐惧,愿意逐步去尝试和愿意单独睡觉。对于孩子的改变,家长要及时给她鼓励,从半陪伴慢慢过渡到不陪,让孩子有适应的过程。
1.妈妈允许孩子独立
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特别全职妈妈,如果孩子完全独立了,其自我价值就迅速降低。其实作为妈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可以独立生活,妈妈的自身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
2.爸爸应该及时介入
爸爸的介入其实为了帮助孩子跟妈妈更好地分离。孩子要独立但是离不开妈妈,这个时候爸爸的介入就像一座桥,让孩子既能继续体验亲情带来的温暖,又能够借助爸爸完成分离过程。
3.转移注意力
对于孩子的“小癖好”,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方式。例如:有位妈妈她4岁的儿子在睡觉时喜欢搂着她的胳膊。后来她想了个办法,跟儿子约定“睡觉流程”,在睡觉前他需要完成4个小任务:上厕所、刷牙、洗澡、听个睡前小故事。时间长了,孩子搂妈妈胳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4.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很多妈妈其实不喜欢孩子的“小癖好”,却不知怎么拒绝孩子。其实孩子比家长想象的懂事,妈妈完全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多与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你这样摸妈妈,妈妈觉得不舒服”,用比心、抱抱、亲亲、手拉手等亲密的联系方式,来替代这些“小癖好”,孩子会适应得很好。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父母要多创造陪伴机会,相信亲子的力量,给予爱和陪伴,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明白,独立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艺。
家园共育
携手同行
供稿|陈运娟
编辑|钟倩瑜
审稿|李玉珍
审核|于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