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转自“后朴教育”公众号——《齐鑫等:课程故事撰写的结与解》
课程故事是教师以旁观者笔触客观记录课程行走路径,让课程实施时各要素如何互动,如何促进幼儿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又以参与者视角描述故事里的感动细节,细节处蕴含教育契机、温柔和真情。
课程故事既需要清晰的故事发生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任务和解决问题,主角付出的努力和成果;
也有课程要素的紧密链接:课程目标隐藏在故事讲述者的旁白中,课程内容就是人物需要去探索、冒险的任务,课程实施就是主角历险过程,课程评价则是对主角态度、行为变化的描述。
课程故事,也称之为课程叙事,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被很多幼儿园广泛采用。
课程故事重点描绘的是一段已经开展过的课程历程,它需要清晰地呈现出课程发展的脉络与痕迹,读者可以通过课程故事以身临其境之感走进过往的课程情境。
课程故事是什么与怎么写并无统一定论,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课程故事呈现的形式类型多样,也存在一些误区。不少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故事既充满好奇,又满腹疑问。
课程故事的撰写需要以忠实反映幼儿实际活动过程为基础,同时融入教师对活动、对幼儿、对自身的反思,达到夹叙夹议的效果。
01/
活动价值的剖析
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兼顾个别
教育性是课程的核心要义,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需要透过活动的热闹表面,用专业的眼光剖析活动背后潜藏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反思课程过程、分析活动价值时常常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 在活动对象上:教师通常只针对班级多数幼儿进行评估,缺少对个别典型幼儿的分析;
? 在活动价值上:教师往往较宽泛、笼统地指出活动对幼儿具有促进作用,至于活动的哪些环节对幼儿具有哪些方面的促进价值没有交代清楚。
这一现象反映出教师存在以下问题:
? 其一:教师对幼儿观察、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个别幼儿的发展变化;
? 其二:教师在反思时没有对活动过程进行细致剖析,没有深入挖掘各环节的独特价值;
? 其三:教师评估活动价值时缺乏可供参考的可靠依据。
关于活动对象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优先面向全体,提炼活动对班级多数幼儿的教育价值。比如幼儿给区域“超市”里的商品标注价格,理解了数字的实际含义;幼儿为区域“超市”的开张载歌载舞,提升了艺术表达能力。
针对班级多数幼儿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个案作为深入分析的对象,“以点带面”。比如教师以乐乐和楷楷这对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为典型案例,以此分析班内多数幼儿存在的与好朋友分离后产生的焦虑及情绪波动现象。
关于活动价值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参考,从学习品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六方面具体、深入地剖析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幼儿在《制作乌龟游乐场》活动中敢于探究和尝试,在失败后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幼儿在《龟兔赛跑》表演活动中揣摩台词语气,进行故事创编,尝试理解交往情境,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在“画小乌龟”“捏小乌龟”等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创造美……
图片 | 遵义市实验幼儿园
02/
活动过程的叙述
要呈现丰富且有价值
的幼儿言行
课程故事是幼儿活动过程的可视化再现,重点在于描述幼儿在活动中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使读者既看得见幼儿,又感受到课程。
然而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往往把过多笔墨花费在活动流程与环节的记录上,有关活动过程中幼儿言行、状态的描述既不丰富也不精彩,课程故事像流水账般平淡乏味,难以引人入胜。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受传统教案的影响,更多关注活动流程的呈现,忽视活动过程中幼儿言行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薄弱,不能有效选择有代表性、有意义、生动精彩的幼儿言行。
为了使课程故事更加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其一,幼儿是活动的主要发起者,课程故事里需要呈现能引发活动的言行。
例如:孩子们在操场上找到了足球和篮球,铭铭说:“这是足球。”然然反驳说:“不是,你拿的是篮球。”旁边的璐璐困惑地说:“足球和篮球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基于该讨论生成了“足球和篮球有什么区别”的活动。
其二,探究体现的是幼儿思考的过程,课程故事里需要展现能推进探究活动的言行。
例如,为了防止棱角伤害到小朋友,航航说:“用软软的东西将棱角盖住就可以了。”雯雯抢着说:“手套是软软的。”收集好材料后,霖霖说:“每人拿一种材料包在棱角上,就知道哪一种材料更适合了!”雯雯说:“材料不够分阿,我们把材料和小朋友分组,然后相互交换材料吧。”幼儿言行推动活动情节不断发展。
其三,课程故事需要做到图文并茂,教师选择的图片应当具有代表性,即能反映活动过程、体现活动内容、展现幼儿身影、与文字相辅相成。
03/
课程故事的描述
应当详略得当
把握主线
课程故事既要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又要兼顾故事的可读性,在简洁精炼的同时突出课程脉络与活动重点。
有些教师在课程故事中详细叙述了所开展的各个活动以及活动中各个环节,导致课程故事冗长繁琐,不仅模糊了课程脉络与活动重点,而且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图片 | 乐山市洙泗塘幼儿园
这主要因为,一方面教师没有梳理清楚活动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站在读者立场考虑故事的可读性,误认为写的越多内容越丰富、越详细。
为此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一方面,课程故事需要交代课程主题起源及课程发展脉络,以体现连续性、流畅性。一个完整的课程故事犹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它由系列活动的过程性记录构成,活动与活动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教师在构建课程故事发展框架时既可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活动内容为线索,还可以幼儿问题为线索。一些偶然生成的小活动也可以融入到课程故事中来,但教师需要交代该活动的由来。
另一方面,课程故事的叙述既要确保故事完整性,又要兼顾活动内容的详略得当。
为了确保故事的完整性,教师需要交代活动的前因后果,使读者对活动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活动内容叙述的详略得当。
有些内容教师需要描述地详细些,以突出重点,比如幼儿探究操作的精彩过程、蕴含教育契机的童言趣语、引发活动生成的关键环节、幼儿活动过程的状态感受等。
有些活动或环节教师可以简略概括,甚至一笔带过,比如阅读绘本、学唱歌曲之类的活动,如果活动过程幼儿没有围绕内容中的某个点展开丰富的讨论或深入的探究,那么只需用几句话描述下该活动即可,至于绘本、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则无需赘言。
04/
课程故事的反思
应当以促进教师发展
为立足点
课程故事是事后回溯性叙述,教师在撰写时需要对实际开展过的活动进行回顾,回顾的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二次观察与倾听幼儿的过程。
可见课程故事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而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革新的载体。
当前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撰写课程故事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没有切实做到以撰写课程故事为契机认真观察、分析幼儿,没有真正落实以撰写课程故事为途径反思自身在活动过程的言行、支持是否适宜,也没有以撰写课程故事为突破口挖掘活动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契机与课程生长点。
为了切实实现课程故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我们建议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通过回顾撰写课程故事,并在撰写时注意以下要点:
? 其一:教师通过记录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参与幼儿活动的方式、对幼儿的提问与反馈及时反思自身在活动过程中言行是否适宜,审视问题出现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便在后续活动中及时调整;
? 其二:课程故事应当夹叙夹议,教师在描述活动过程时要有意识地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评估幼儿当前的能力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特征,关注幼儿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 其三:教师应当以活动的具体情节为切入点,解析幼儿在该背景下出现此现象的缘由,积累教育经验。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对幼儿行为状态的持续观察、对幼儿发展特征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实现由“就事论事”向“以小见大”的升华。
? 其四:教师在回顾活动过程时需要思考、找寻幼儿言行表现中潜在的闪光点与课程契机,不断生成新活动。
封面图片 | 乐山市洙泗塘幼儿园
编辑 | 李芸芸
审核 | 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