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
今天(5月22日)是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不久前有网友晒出
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
袁隆平院士的相关文章
其中最后一段内容的细微变化
让人读后泪目
80多岁的他,如今依旧活跃在实验室和希望的田野上,为培育更优良的“超级水稻”而努力。
↓
年届九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实验室和希望的田野上,为培育更优良的“超级水稻”而努力。
↓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直到2021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水稻繁育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
从“依然活跃在
实验室和希望的田野上”
到“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
杂交水稻事业”
教材版本的更新
真实记录着袁隆平院士
为国为民的奋斗之路
只可惜
最后一段再也不会改版了…
许多人不禁回忆起2021年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时
自己眼角泛起的泪花
“时间过得真快”
“没点开图就鼻子一酸”
正如网友所说
总是会不经意间想起袁爷爷
也总会默默掉眼泪
一稻济天下,精神驻心间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的人
人们永远把他放在心上
透过课本
捕捉的是变化
表达的是敬意
寄托的是思念
今天让我们通过另一篇课文
重温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缅怀国之脊梁!
喜看稻菽千重浪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收录了一篇题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文章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
袁隆平院士科研背后的故事
图源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敢于挑战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面临困难不退却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得知自己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后
袁隆平院士曾表示
“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
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
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他还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叮嘱孩子们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
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书本知识很重要。
我是搞水稻研究的,
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
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什么是“好种子”?
袁隆平院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
一生就是最好的写照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奋进,是最高的致敬
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袁隆平院士一样
做一粒好种子
一粒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
一粒创新、奋斗的种子
一粒扎根大地、坚韧不拔的种子
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yqbjll@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央视新闻、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微博、网友评论等
编辑:水马不在家
校对:悦人悦己
审核:浩然清音
不想错过每一篇好文推送
建议大家给“首都教育”设置星标
只需要4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