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民:幼儿教师应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
徐则民认为,教师应“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选择与协商,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她通过实例说明,即使出现如16名幼儿挤入娃娃家等看似混乱的场面,幼儿也能通过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经验。这种自由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商与决策能力,还让他们学会等待与调整。教师应转变角色,从过度干预转为信任与支持,挖掘“不确定”中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游戏中成长。
徐则民认为,教师应“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选择与协商,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她通过实例说明,即使出现如16名幼儿挤入娃娃家等看似混乱的场面,幼儿也能通过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经验。这种自由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商与决策能力,还让他们学会等待与调整。教师应转变角色,从过度干预转为信任与支持,挖掘“不确定”中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游戏中成长。

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主张,赋予幼儿充分的游戏自由,允许他们在游戏中面对“不确定”因素。通过实例说明,即使出现如16名幼儿挤入娃娃家等看似混乱的情况,幼儿也能通过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经验。教师应转变角色,减少过度干预,信任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游戏的不确定性中挖掘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发展中成长。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聚焦“儿童·游戏·质量”,强调游戏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会议指出,游戏能促进幼儿大脑发展、情绪调节与适应能力,应充分尊重其自主性。专家认为,幼儿园需优化游戏环境,从结构质量转向过程质量,加强师幼互动与幼儿反思。教师应敢于放手,观察支持而非过度干预,通过问题驱动式教研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游戏应与课程融合,贯穿教育全过程,并重视儿童视角,将其作为评价主体,以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旨在改变学前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它通过创设丰富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与个性化发展。实践中需避免过度预设内容与玩法,应尊重幼儿兴趣,依据其发展水平调整活动,注重过程体验而非机械结果。同时,材料设计应追求趣味性与启发性,鼓励共享资源,减轻教师负担,真正实现幼儿在快乐中成长,体现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发现幼儿热衷在盥洗室自发玩水,虽创设了材料丰富的玩水区,却未能持续吸引孩子。文章指出,问题在于教师将玩水过度设计为“教师主导的游戏”,忽略了孩子对自由探索的真实渴望。作者强调,教育应支持儿童玩“自己的游戏”,顺应其天性,而非机械植入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需在满足兴趣与保障安全、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师幼共商规则实现教育价值。最终,教师应借孩子行为反思自身实践,在观察、识别与支持中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观察到幼儿自发玩水兴趣,创设玩水区却未能吸引孩子持续参与。文章剖析教师困惑:为何精心设计的游戏不敌盥洗室自由玩水?指出关键在于区分“教师预设的游戏”与“儿童自发的游戏”,强调应尊重儿童天性,避免过度植入教育目标。同时建议通过师幼共商平衡安全、常规与游戏需求,倡导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反思,建立“观察-识别-支持”的专业成长路径,实现从管理到支持的育人理念转变。
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针对疫情后幼儿园保育工作提出专业指导。她强调,疫情警示我们须将“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深植于心,通过三大法宝——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实现传染病防控。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晨检与日常观察,落实消毒通风制度,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幼儿抵抗力(营养、运动、规律生活、愉悦情绪),并完善家园共育与应急预案。教师应将疫情获得的防护经验有机融入日常保育,提升专业防控能力,确保幼儿健康安全成长。

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指出,“基于目标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旨在提升幼儿园活动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强调教师需具备明确的目标意识。当前教师对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等概念认知不清,目标制定常脱离幼儿实际,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此,应推动教师厘清各类目标差异,立足儿童发展水平制定适切目标,分解重难点并设计有效环节,同时关注目标达成度与个体差异,鼓励以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最终通过强化目标意识,优化活动设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结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通过积木等材料搭建作品,促进空间感知、想象与动手能力发展。家庭中,儿童常自主搭建,而幼儿园则将其纳入课程,教师面临“看什么”“教与玩孰先”等困惑。观察不应仅关注作品优劣,更应重视儿童在游戏中的兴趣、坚持与解决问题能力。教育者需平衡“教”与“玩”,尊重儿童自主性,提供充足时间、适宜材料及适时支持,以促进建构水平发展。关键在于欣赏儿童自主探索过程,尊重其节奏,实现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马赛克方法是一种多元研究儿童的方法,强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儿童自主表达观点,综合不同视角形成完整理解。本文以中班项目活动“我的宝贝”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在“寻宝”、材料整理、区域改造和立体绘本创作等环节中主动参与、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借助观察、绘画、拍照、讨论等方式记录和回应幼儿的想法,推动项目深入发展。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促进幼儿在认知、动机和人际互动等维度的深度学习,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看见”儿童、解读需求并给予支持,实现教育过程与幼儿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