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美育?
蒋勋以自身成长与教育观察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教育过度偏重分数而忽视人格培养的弊端。他指出,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情感与道德认知上存在严重缺失,甚至酿成悲剧,其根源在于长期应试导向导致人性教育的缺位。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应重视艺术、文学等对心灵的熏陶,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理解人性。同时,全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加剧了人的物化,家庭与学校需共同承担美育与人格教育的责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内在的丰盈与生命的自信。

蒋勋以自身成长与教育观察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教育过度偏重分数而忽视人格培养的弊端。他指出,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情感与道德认知上存在严重缺失,甚至酿成悲剧,其根源在于长期应试导向导致人性教育的缺位。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应重视艺术、文学等对心灵的熏陶,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理解人性。同时,全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加剧了人的物化,家庭与学校需共同承担美育与人格教育的责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内在的丰盈与生命的自信。

针对延长幼儿园、小学放学时间至晚6点的建议,秦春华指出,此举虽旨在缓解双职工家长接送难题,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是违反《劳动法》,导致教师日工作时间远超法定8小时;二是加剧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因低收入与超长工时叠加;三是潜在降低教育质量,教师不满情绪可能影响教学投入。他强调,学校是教育机构而非托管场所,政策制定需兼顾家长、教师与孩子权益,遵循法律与教育规律,建议通过弹性工作制、企业税收激励及党政机关带头支持等社会协同方式化解矛盾。
2021年7月23-24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首届圆桌会议,主题为“儿童·游戏·质量:开启学前教育新征程”。会议聚焦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内涵、边界及其与课程、教育变革的关系,汇聚冯晓霞、虞永平等14位专家进行智慧分享与深度交流。活动包括主题演讲、游戏教研及三个代表性游戏案例的展示与专家点评,旨在推动游戏质量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会议以线上形式开展,面向全国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探讨游戏实践,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零点计划研究主管Saida Lynneth Solis探讨了玩耍与学校学习之间的悖论,并提出“玩中学教学法”作为解决方案。她指出,游戏化学习能激发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促进认知、社交与情感发展。通过丹麦和南非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玩中学的三大核心元素:选择、想象与乐趣,或拥有、好奇与享受。教师需转变教学策略,将游戏融入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反思,从而在安全有序的学校环境中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平衡游戏自由与学校规则之间的矛盾。

朱家雄教授指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基于教师现有水平设定适度挑战的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要求。过高要求易使教师迷失方向,甚至错误施教;过低则无法促进成长。文章以培训实例说明,脱离教师实际水平的培训难以见效,尤其在低结构课程实施中,教师常因专业能力不足而陷入困境。教师成长需经历适应、成长、高原等阶段,强行拔高违背规律。有效的培养应让教师“跳一跳摘到果子”,循序渐进,方能扎实提升专业水平。

纪录片《幼儿园》由张以庆执导,通过长达14个月的拍摄,展现了一个超越成人想象的童年世界。影片不仅捕捉了孩子们的天真与温暖,更深刻揭示了他们过早面临的孤独、压力与社会化痕迹。在哭闹、冲突与纯真互动中,幼儿园成为成人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的话语与行为折射出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以冷静而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引发人们对教育、成长与社会环境的深层思考。
当前幼儿园虽重视游戏活动,但实践中仍存在“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突出。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对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研究表明,游戏不足将影响儿童大脑发育与心理健康。为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保障幼儿充足自由游戏时间,创设丰富适宜的游戏环境,并在非游戏活动中融入游戏元素。教师应尊重幼儿主体性,适时适度引导,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合作者与经验扩展者,真正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与发展。

本文以余琳园长的观点为核心,阐述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关键地位。文章指出,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具有虚构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操作性等特征,强调“真游戏”应以儿童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三种游戏水平及常见误区,提出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实现“开心玩”与“有效教”的结合。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的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游戏课程化促进儿童多元发展,并强调了教师在观察、解读与支持游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儿童在游戏中的生命绽放与全面发展。

教育部将制定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支持三孩政策实施。目标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90%,并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计划扩充普惠性资源,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园管理,并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同时,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延长托管时间,减轻家长教育负担。这些措施旨在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上,专家围绕“儿童·游戏·质量”展开探讨,指出当前幼儿园实践中存在将游戏简单等同于自由玩耍、忽视教育目标的困境。会议辨析了游戏与游戏活动的区别,强调游戏活动应促进幼儿经验生长和能力提升。专家提出游戏与课程融合的三条路径: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手段、作为课程内容、以及游戏精神贯穿课程实践。同时,上海经验显示,通过观察幼儿游戏、提供专业教研支持,教师能够实现专业成长,真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