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原街道萌芽幼儿园多措并举培育幼儿文明礼仪习惯
燎原街道萌芽幼儿园开展“学礼仪—知礼仪—习礼仪”教育活动,系统培养幼儿文明行为规范。活动从日常交往、人际交往和生活细节三个维度入手:师生晨间问候、公共场所情景模拟培养基本礼仪;通过礼貌用语训练和情景互动规范人际交往;注重节约意识与环境秩序感培养。园方表示,礼仪教育有助于改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教育成效显著,幼儿在行为习惯中展现出良好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160字)
燎原街道萌芽幼儿园开展“学礼仪—知礼仪—习礼仪”教育活动,系统培养幼儿文明行为规范。活动从日常交往、人际交往和生活细节三个维度入手:师生晨间问候、公共场所情景模拟培养基本礼仪;通过礼貌用语训练和情景互动规范人际交往;注重节约意识与环境秩序感培养。园方表示,礼仪教育有助于改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教育成效显著,幼儿在行为习惯中展现出良好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160字)
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幼儿园通过开展“乐乐的名片”创意主题活动,帮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融入社会的情感。活动中,幼儿通过设计个性化名片,体验创新带来的快乐,锻炼观察、审美和创造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多样名片范例,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并在互评互送中提升社交能力。活动结合移动多元化本质安全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优化教育效果。通过这一实践,幼儿不仅掌握了基本美术技能,还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活动充分体现了劳动节“劳逸结合”的精神,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乌什县第二幼儿园于4月29日开展“五月的小话筒 萌娃致敬劳动者”特别访谈活动。幼儿园的小记者们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医院、街道、超市等场所,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询问职业、从业年限及职业感受。孩子们自信提问、清晰表达,展现出胆大心细的记者潜质,并用快板表演和节日祝福致敬劳动者。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增长了见识,更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传承“劳动最光荣”的传统。
自信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动力,其形成源于认知发展、情感支持和实践反馈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具体化赞赏(如“你分类很有条理”)比泛泛表扬更能强化正向行为;而“天赋式赞美”易导致固定型思维,应转而关注努力过程以培养成长型思维。通过“yet”句式重构错误、绘制“错误价值地图”,能帮助孩子从挫折中学习。渐进式释放自主权(如3-6岁选择衣物、7-9岁管理零用钱)和可视化工具(如“成长里程碑”手账)可稳步提升自信。多元社交实践(跨年龄小组、家庭剧场)和反馈解码训练(“情绪温度计”)则能增强社交自信,帮助孩子建立“我有能力”“我能成长”的核心信念。
成都高新区新光幼儿园位于新乐南街56号,占地5579平方米,设15个班级,现有420余名幼儿及70余名教职员工。园所秉持“沐光而行 悦动而生”理念,以多元化课程、篮球特色及传统文化浸润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现招聘厨房工作人员1名,要求45岁以下,持健康证及厨师证,擅长中西面点制作。报名需于2025年4月30日至5月6日发送简历至指定邮箱,通过资格审查、考核、体检后签订合同。详情可咨询李老师或关注幼儿园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李玫瑾教授指出,12岁前是孩子性格与品行培养的关键期,父母应重点培养7种核心能力,为其一生奠定基础。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自理,增强责任感与自信心;抗挫能力教会孩子面对失败,提升心理韧性;自律能力通过自我管理,助力孩子应对挑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内驱力,让孩子乐在其中;时间管理能力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合理宣泄与调节情绪;社交表达能力促进人际沟通与合作。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成长挑战,还能为青春期及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家长需以身作则,耐心引导,让孩子在关键成长期建立健康人格与价值观。
油田唐河幼儿园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开展“跳蚤小市场,成长大体验”亲子活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孩子们化身“小老板”,通过售卖闲置玩具、书籍和手工作品,学习推销、议价和货币交易,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与节约意识。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更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环保理念。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在自由买卖中收获成长,活动以游戏化方式将生活教育融入童年,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生动课堂。(160字)
在数字通讯盛行的当下,教孩子寄手写信件成为传承文明与培养社会能力的重要实践。这一过程不仅是触摸历史(如波斯邮路到现代邮筒的演变)的生动课堂,更是社会生存技能的实战演练:从查询邮局、填写邮编到学习书信礼仪与经济观念。亲子共同参与的寄信仪式促进代际对话、情感表达训练和延迟满足教育。世界经济论坛强调的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正蕴含在这包含11个操作节点的"慢教育"中。当信件投入邮筒的刹那,孩子收获的是数字时代稀缺的现实锚定力与社会生存智慧。(160字)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是其核心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3-6岁儿童社会领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教育策略:小班(3-4岁)着重自我认知、情绪表达和基础社交能力培养;中班(4-5岁)强调自主意识、规则理解及同伴合作;大班(5-6岁)侧重责任担当、情绪管理和文化认同。针对各年龄段提出具体教育建议,如创设情绪角、开展角色游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强调成人应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和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自我认同、社会规则意识和集体归属感,为未来社会适应奠定基础。(160字)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即让孩子在适应社会标准的同时,发展差异化的自我成长能力。文章指出教育的三种境界:最差的是盲目追赶目标,中等的是理解自我,最高级的是勇于探索和修正自我。然而,许多家长将最差状态误认为最高境界,导致悲剧,如小镇女孩A因无法适应多元评价体系而陷入绝望。文章强调,真正的起跑线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差异性并自发努力,而非功利化的竞争。家长需拆掉“别人家孩子”“名校排名”“功利焦虑”三堵墙,根据孩子的个性选择适配的教育。未来社会更看重差异化才能,教育应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而非追求标准化。上知教育提出个性化成长方案,通过脑潜能开发课程提升孩子的多元能力,帮助其自信成长。